黔北电厂 邬建勋
风吹皱了水面,波光粼粼。
一艘龙舟在人们的簇拥下滑入水面,一时间人群沸腾。激动的人们都在期待接下来的龙舟比赛。
只见龙舟队员纷纷正襟危坐,拿起船桨,上身向船沿外倾斜做好准备动作。
发令枪声一响,龙舟队员们齐心协力挥舞船桨,龙舟以不逊于跑车的加速度启动,朝着终点飞跃。抢得先机的龙舟丝毫不敢松懈,后面是其他龙舟队紧追不舍地逼近。很快,L弯道就在众龙舟队眼前出现。
这是弯道漂移超越的绝佳机会,没有一叶龙舟会放过这个机会。
在鼓手慷慨激昂的鼓点声中,龙舟队员整齐划一,调整节奏和姿势,好一个急刹漂移,不仅丝滑地转过弯道,甚至抓住了千钧一发的机会超越了前面那叶龙舟!
岸边的观众纷纷欢呼起来,为龙舟队员们的实力和默契鼓掌。
能造就这万人空巷景象的,只有这每年端午举行的龙舟比赛了!
赛龙舟的传统习俗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小学老师就会告诉学生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人们会在这一天吃粽子赛龙舟。但大家或许也不太熟悉,为什么是赛龙舟?不是赛虎舟?或者塞渔舟?
因为我们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
距今6000年左右的内蒙古中南部至东北西部一带地区,持续近两千年的红山文化时期,出现了“中华第一龙”——红山玉龙。
红山玉龙的形象非常简朴,犹如穿越远古迷雾而来,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静卧千年,身形蜿蜒若游龙戏水,勾勒出古老东方神秘的图腾之魂。玉质温润如初雪,岁月在其身上雕琢出柔和而深邃的光泽,仿佛蕴含着天地间最古老的智慧与力量。
龙首微抬,蓄势待发,口未启而风云变色,双目虽闭犹能洞察秋毫,透出一股不怒自威的尊贵。其身姿流畅,曲线婉转间展现出一种超越时空的灵动之美,每一道弧线都讲述着远古先民对自然的崇敬与幻想。
红山玉龙在历史的长河中静静流淌,见证了文明的萌芽与辉煌,如同一首无言诗,诉说着过往,连接着未来,让每一个凝视它的灵魂都能感受到那份跨越千年的震撼与敬畏。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华夏腾飞的象征。
我们对龙的尊敬和喜爱体现在方方面面,古时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真龙天子,掌管降雨关系收成的真神是,;最具中华文化特征的十二生肖里也缺不了龙的身影。
世界上每个民族都喜欢给自己找一个对应的动物,比如法国最喜爱高卢雄鸡,这只雄赳赳的公鸡代表着勇气、骄傲和战斗精神,已经深植于法国的文化和民族认同中。美国最喜爱白头海雕,它代表了力量、勇气和自由。伊朗最崇拜狮子,代表着力量、勇气和保护国家及人民的力量。
其实可以看出其他国家喜爱或者崇拜的动物都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那么,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它是否真的存在呢?龙当然在现实中找不到完全对应的生物,它是中国古代神话和文化中的虚构生物,为鳞虫之长。龙集合了多种动物的特点,传统描述中常提到“九似”,即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它能飞行、擅变化、会呼风唤雨,可以说是无所不能。
为什么我们会创造出一种现实中不存在的生物崇拜呢?我想这是因为中华民族是一个精神世界非常丰富的民族,我们有着超凡的想象力和坚韧的精神力。我们的文明连绵千年不曾中断,我们的文化一以贯之不曾改变,我们的文字流传万世历久弥新。
在如今这样一个变幻莫测的世界,我们经历了瞬息万变,在一个外部环境一直动荡纷扰的情况下,如何才能保证自身的发展和完整?我想中国给出了答案。
恰如古人云:“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借鉴《孙子兵法》之智,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为鉴,中国在变局中寻求定局,以内修文德、外结友邦之策,展现了“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古老智慧。
更如同唐代王勃《滕王阁序》所言,“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中国在面对挑战时,愈发坚定地推进改革开放,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革新精神,不断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转型。同时,秉承“和而不同”的儒家思想,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倡导多元共存,谋求共同发展,正如《礼记·礼运》所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上下五千年的沧海桑田,中华民族依旧不朽,这是我们智慧的证明。
因此,在面对诸多挑战的今天,有什么理由不去相信我们能够解决所有问题,克服一切困难?我相信中国将如“斯须九重真龙出”,成为引领时代、改写历史的民族,将以“一洗万古凡马空”的磅礴气势,横扫陈规,开创前所未有的盛世气象。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古老文明与现代辉煌交织成诗,如同长江之水,浩荡东流,不舍昼夜,滋养着创新的花朵与梦想的果实。
中国将以月华织锦之妙笔,在历史的长卷上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的故事必将是星辰大海间的壮丽交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