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溪运营 马步平
小区附近新近开了一家羊肉粉店,开业期间每天络绎不绝的有不少人前去品尝,趁着周末休息又刚好走到这里,于是也进店购买了一碗,既为尝鲜,也想看看能否找寻到记忆深处留存的那个味道。
小城里羊肉粉店烫粉、放肉、加调料的步骤家家相同,味道的区别在于羊汤的鲜香是否浓郁、厨师搁放调料的份量是否符合消费者口味,用羊油熬制的辣椒是否提味增鲜,于是便经常能听到“XX地方的羊肉粉味道还可以”“吃过,也就那样吧”的对话,和“现在的味道真的没有原来的好吃了”的感叹。
嗦两口羊肉粉,喝一口汤后,毫无悬念的一丝失望涌上了心头,找不到记忆里那鲜香中带点淡淡羊膻味的味道。记忆中那时的小城里也没有几家买羊肉粉的店铺,离家最近的粉店是近2公里远临街的一处砖木相混的平房,屋顶铺着青瓦片,屋内摆放着几张泛着油光的四方桌和长条凳,靠墙角的一边用砖头砌了一个大土灶,上面放着一口山水大铁锅,离锅不远处依次排开的是用竹筲箕装着的以本地产的麻羊为原料制作的切成薄片的羊肉片,大海碗里装着味精、花椒和盐,一个小筲箕里装着芫荽。大铁锅持续滚烫的热汤里几大坨羊骨在慢慢的熬着,一大包用纱布包好的除腥调料在锅里随着翻滚的热汤上下起伏,空气中飘散着的羊肉的香味,勾引着食客的食欲。
这家小店里烫粉的常常是一位十七八岁的小姐姐,估计是老板的女儿,因皮肤白皙、长相甜美、言语较少,柔弱中带着几分冷凌,被年轻的食客私底下称作“羊肉粉西施”。负责放肉、放调料完成最后工序的是店里的老板,一个长相平常、中等个头约莫50岁左右消瘦的男子,常年挂在脖子上的蓝色围腰是他干活时的“标配”,只见他接过烫好的米粉,动作迅速地铺肉、放调料,再用大汤勺“刷刷刷”的刮几下瓦盆里用羊油熬制凝成一坨的油辣椒,顺势放进热气腾腾的大铁锅里。油辣椒遇热迅速融化,大汤勺就着融化的油辣椒连辣椒带羊汤舀上半勺,顺着碗沿淋一圈,再抓一把芫荽放在碗中,一碗香气扑鼻的羊肉粉就制作完成,转手递给排队等候的食客。那雪白的米粉、红彤彤的辣椒油配上碧绿的芫荽,盛放在青花斗笠大碗里,红、白、绿依次堆积,极大的视觉冲击力瞬间俘获了食客的双眼。
端着热辣滚烫的羊肉粉坐下,碗里再来一小勺胡辣椒面,搅拌均匀后乘着热气嗦上一口,肉香、粉香、辣椒香、芫荽香便在口中绽开,喝一口羊汤,温热的汤汁瞬间滑入胃中,让人不禁发出满足的喟叹。
如今,国家发展迅速,经济增长年年攀升,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地方传统饮食文化也得到了继承和发扬,人们的选择范围不断加大,食物的各种吃法层出不穷,大城市、小城镇到处都可以品尝到自己喜欢的美食,羊肉粉作为小城的传统小吃更是随处可见,只是儿时的记忆无法抹去,如今食材原料品种的更换让老食客们找不到从前的味道,毕竟那个陪伴了童年岁月的味道已经深入脑海,不能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