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北水电厂 冯源
黔北大地,“北距巴蜀,南扼黔桂”,成就了“西南锁钥”之名,也成就了“娄山关”。“娄山关”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是近代军事要地,同时也制约了黔北经济社会的发展。伴随改革开放的春风,如今的黔北大地,水、陆、空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南临贵阳市、北倚重庆市、西接四川省,是西南地区承接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重要交通枢纽,是成渝—黔中经济区走廊的核心区和主廊道,是黔渝合作的桥头堡、主阵地和先行区。
2023年9月,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推广区域货运重卡零排放试点,进一步提升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水平,在中长途公路货运方面,鼓励推广应用新能源中、重型货车。一个月后,国家工信部、交通部等八部门启动首批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郑州、济南、唐山、鄂尔多斯在“重卡电动化示范”之列;2023年10月26日,贵州省政府出台《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电动贵州”建设的指导意见》。黔北水电厂在落实上级组织的工作要求中,高度契合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导向,深知新能源重卡、“电动贵州”落地,必须要建设充换电站,敏锐感知“物流车电动化潜力大”和“物流车需求高潜力大”的市场需求。结合黔北区域得天独厚的交通枢纽优势和黔北水电厂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一定要借助‘电动贵州’的机遇,有所为、善作为”,黔北水电厂党委高度重视,按照“聚点成链,共享绿色发展机遇”的思路,黔北水电一定要成为黔北“绿电交通”的先行者。因此一个个关于“绿电交通”的故事在黔北水电一步步展现。
什么是电动贵州?什么是绿电交通?什么是换电重卡?换电重卡有什么优势?又有哪些群体需要换电重卡?换电站建在哪里?这是一整条产业链,缺一不可,是黔北水电厂党委面前首先需要破解的难题。
万事开头难,只要肯登攀,黔北水电厂党委立即成立“电动贵州”推进专班。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专班小组兵分三路,一路拜访政府研究电动贵州政策,一路市场调研寻求电动重卡潜在需求用户,一路走街窜巷寻求道路沿途适合建设换电站的土地。经过一个多月的实地调查、充分论证、多方沟通,并最终得到了遵义市工业和能源局的关心,也得到了遵义市交旅、货运、矿山等出货量较大企业的支持,初步规划了8个电动重卡充换电站项目的选址,并将初步规划项目选址纳入遵义市2024年绿电交通的市级发展规划范围。
纳入规划遵义市2024年绿电交通规划只是项目落地的第一步,后面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初选的位置究竟是否适合开发,还需从用地合法合规性、经济性、合理性上进行充分论证。该厂党委再次组织对绿电交通开发流程、选址边界、建设条件等问题进行逐一梳理,各个突破,并编制完成《黔北水电厂绿能零碳交通推广工作指导手册》,对项目进行清单化管理、网格化调度。工作专班步步为营,严格按照工作事项清单要求进行选址核查,对周边区域开展调研寻找换电站开发机会,对接电网公司寻求用电接入需求,为后续的项目落地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从核实场地属性到初步调研选址,再到与土地权属人商谈合作,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和挑战,但推进专班凭借着对绿色交通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念,一步步将蓝图变成计划,将计划变成现实。先后筛选、排查了近百个选址,终于确定了三个选址位置,并最终完成遵义市孙家坪充换电站项目、遵义市汇川区泗渡镇娄山关充换电站项目、遵义市新蒲新区三渡镇充换电站项目,并同步完成项目的备案、项目场址租赁合同签订、项目用电报装等工作,标志着黔北水电厂“绿电交通”从无到有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
三个电动重卡充换电站项目的成功备案,让黔北水电厂收获了宝贵的经验,也积累了经验教训,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项目开发中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和艰辛奋斗的意义,也更加坚定了黔北水电厂在“绿电交通”中做出的重大决策。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接下来,黔北水电厂将继续在黔北区域加快“绿电交通”网络布局,以遵义市主城区为中心,辐射周边,打通各主要交通要道上的点,聚点成链,联链成网,建设黔北区域绿电交通网络,构建绿电交通新格局,共享绿色发展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