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园电厂 李刚
三月,我刚送儿子去单位回来。蓦然回想起三十三年前父亲送我去技校的一幕,竟那么相似,九二年我刚考上技校,校址在省城,从家到学校交通不便,没有高速公路,先得乘坐2个小时中巴车,再乘坐6个小时长途大巴。那个年代能考上中专、中技、中师的都会分配工作,也被大家公认有出息。家里条件差,送我去学校,没有时尚的行李箱,衣物就装个大木箱。木箱仍旧,父亲已离我而去。回想点点滴滴,我不禁又想起了自己的父亲。
父亲是40年代的人,那个年代的人都很苦,国家处于建设初期,父亲经历过饿饭、文革时期。更不用说父亲还未成年我爷爷奶奶就过世了。父亲很早就得靠自己养活自己,因为生计,上到小学三年级便终止了学生生涯。父亲打算盘很快,曾经当过队里的会计。接近退休的我至今仍不会用算盘,时代在变更。会与不会是否对我生活没什么影响,但是我仍想有一天我要学会,用以计算父爱的点点滴滴。
父亲从不在我面前表露自己的情感,从不言苦。他那个年代什么都靠自己勤奋学,看他修过自行车、修过洗衣机、收音机……。看他穿着肩上磨破的背心挑着两大框茶叶,看他独自扛着我的大木箱,看他满头的汗珠,被汗水浸湿的背。每每回想到这些,我内心会有很多酸楚。我的历程改变了,可我给父母带来多大的改变?唯一的可能就是尽可能让他们少操心。养儿防老?子女最大的孝,就是让父母开心,能自食其力。
从我对儿子的期待上我找到一些答案,每个父亲都希望子女是最优秀的存在,可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下一辈生活得更好,至少不要成为让人厌恶之人。父母的关爱是无私的,怕你受到伤害,确不得不放手让你展翅飞翔。当下我最渴望儿子的一个电话,一句我很好。健康平安快乐、善良的生活着。
儿子开始工作那天,我仅仅交代了几句:"好好学,多请教,行行出状元"、"遇到生活或工作上自己不能决定的事,记得和我们商量"……这些简单的话语背后,是整整一代人对未来的期待。看着儿子远去的背影,我仿佛看到了三十多年前父亲送自己的画面。
父亲离开已经很多年了,但他的教诲一直伴随着我。那些看似严厉的要求背后,是对子女最深沉的爱。当我们自己成为父母的时候才明白,在生命的长河中,父爱就像一座山一样,永远在那里默默守护着我们。现在我却要守护着我的儿子,去闯吧,只有经历过才会感受如山的父爱,只有付出,不期望回报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