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北电厂 叶林飞
春日的黔北电厂生活区,被揉碎在玉兰的皎洁、樱花的烂漫与梨花的清冽里。玉兰枝头擎起盏盏“白玉灯”,樱花如云似雾缀满小径,梨花则似细雪轻覆枝丫,职工们穿行其间,衣角沾染花香,步履却总不自觉地望向远方——那片溶于春色美景中的黔北电厂,正轰鸣于山影之下,如同春林之中虎啸。
生活区的春日从不单调。玉兰以高洁之姿立于主干道旁,与厂区构成一幅刚柔相济的画卷。通往金龙人行天桥的道上,粉白花瓣随风轻旋,落在匆匆赶往集控室的职工肩头。梨树则悄然占据角落,用素雅花色为篮球场边的围栏镶上花边。这些景致背后,是黔北电厂对“硬核工业”与“柔软生态”的平衡探索。正如财务总监袁亚随意地笑言:“我们的机组要‘吃煤吐电’,但生活区必须‘种花养心’。”
梧桐树下,总有人驻足远眺柳塘的方向。尽管那片土地上尚未响起机械轰鸣,但规划图上的每一笔勾勒都暗藏玄机:660MW超超临界机组将搭载最新一代控制系统,配套风电与光伏项目将如星子般散落群山,筹备办的办公室里,各种审批方案以及设备选型在屏幕上频频出现,黔北人正用“清洁煤电打底、新能源织网”的理念,书写着传统火电与清洁能源交融的新故事。这种传承亦流淌在文化血脉中。四值劳模徐师在樱花树下讲述二十世纪初“度电必争”的往事,在我看来,生活区的花,柳塘的风,都是黔电人写给时代的散文诗。
当暮色染透十栋楼前梨花枝时,生活区的灯火次第亮起。下班的母亲带着孩子数樱花花瓣,职工提着水壶浇灌楼前的多肉小花圃。这些烟火气的片段,与柳塘项目图纸上那些代表未来能源的设备,在月光下悄然共鸣。
或许当风机拔地而起时,人们会读懂生活区春日的隐喻——玉兰的挺拔,是多年来保供使命的缩影;樱花的绚烂,是创新突破的热烈注脚;梨花的纯净,则是绿色转型的初心底色。而尚未动工的柳塘项目,早已在每一朵花开的声音里,扎根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