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电厂 陈舒舒
在制造强国战略纵深推进的当下,全国总工会决定2025年围绕创新实施“559”工作部署,产业工人队伍如何从“劳动力”升级为“生产力”?黔西电厂以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为支点,给出了一个生动答案:通过打破职业天花板、搭建成长“立交桥”,让一线工人从“埋头干活”到“抬头看路”,实现个人价值与企业发展的同频共振。
打破身份壁垒 让“有为者有位”成为常态
传统企业中,操作岗与管理岗的“楚河汉界”曾让许多技术能手望而却步。黔西电厂推行的“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操作技能”三通道晋升机制,本质上是对“人才价值” 的重新定义——技师可评聘为“技能大师”,薪酬对标部门副职;专家年收入达领导班子副职的90%。这种“以技能论英雄”的制度设计,让锅炉检修工、继电保护员等一线岗位不再是“天花板职业”,而是通往“工匠”的起跑线。正如贵州省劳模周志华所言:“在这里,只要肯钻研,工人也能当‘专家’。”

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素质提升激活创新基因
“15000人次职业培训、3400人次技能竞赛、60项攻关项目创造6000万元价值”——这组数据背后,是黔西电厂将“被动培训”转化为“主动成长”的智慧。“师带徒”绑定中层干部考核,让老师傅倾囊相授;“工匠讲堂”搬进生产现场,让技术创新可触可感;“两室两站”的24项国家专利,更让一线工人成为创新主体。这种“实践—竞赛—创新”的闭环体系,打破了“工人只需执行”的刻板印象,证明产业工人完全能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智囊团”。

以“家”的温度筑牢“根”的认同
产改的终极目标,是让工人在企业中找到归属感。黔西电厂的“码上反映”平台秒回职工诉求,“小候鸟夏令营”解决双职工后顾之忧,“职工小家”里的冰吧、微波炉等细节关怀,看似“小事”,却直击产业工人的生活痛点。当企业不仅关注职工“能不能干”,更关心职工“好不好过”,劳动光荣的时代风尚便有了最坚实的土壤。
从“工”到“匠”,一字之变,背后是从“体力型”到“智力型”的产业升级逻辑。黔西电厂的实践证明,唯有让产业工人在职业发展中有“奔头”、在技能提升中有“盼头”、在企业关怀中有“甜头”,才能真正激活这支庞大队伍的创造力。这不仅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制造强国战略落地的基层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