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溪运营 张红
暮色四合时,鸭溪运营的卸煤沟依旧灯火通明。采样机的嗡鸣与煤车的轰隆交织成曲,燃料管理部员工的身影在光影里穿梭,他们的工作,要持续到深夜十二点才告一段落。
这里是电厂的"粮草枢纽",每一粒煤炭都关乎机组的稳定运转。燃料管理部的员工们两班倒,白日顶着骄阳核量验质,夜里伴着星光巡查监管。对他们而言,煤炭不是漆黑的燃料,而是有"脾气"的伙伴——看色泽便知热值,掂分量能辨优劣,指尖捻过煤样,便对掺杂使假的伎俩了然于胸。
火电厂80%的成本系于燃料,每年需要上亿的采购资金流转,考验着每一个人的责任心。收煤现场,穿反光背心的身影总在煤车间穿梭:核对单据时,笔尖划过纸面的力度都带着谨慎;抽查煤样时,铁铲插进煤堆的角度藏着经验;校验仪器时,眼神聚焦在表盘上,连呼吸都放轻了几分。有人算过,单是每天弯腰检查煤车的动作,他们就要重复五百次有余,汗水浸透的工作服,在夏末的晚风里泛出盐渍的白。
下午四点是换班的节点。交接本上记着密密麻麻的数字:"卸煤沟缷煤6121吨,热值4210大卡,硫分2.5%";"煤场南角存煤800吨,需通风晾晒"。白班员工揉着酸胀的腰,把注意事项一一叮嘱:"夜间可能起雾,煤车过磅时多看两眼轮胎";"采样机的采样点数,记得按规程操作"。没有多余的寒暄,摘下安全帽的瞬间,责任便完成了传递。
夜班的节奏更沉。月光洒在储煤场,黑色的煤堆像沉默的山。有人举着手电筒巡查,光束扫过挡煤墙的每一处缝隙;有人守在监控屏前,盯着工作人员与煤车的运行曲线,生怕一丝异常波动;采样室里,采样头与煤炭碰撞出轻响,灯光下,煤粒在传送带上缓缓流淌,样袋里,样卡与煤样甜蜜速配。偶尔有晚到的煤车,他们也一丝不苟:核对票据、抽样、过磅称重,整套流程下来,时针已指向十二点。
深夜十二点的钟声是忙碌的句点。脱下安全帽,能看见额头上深深的勒痕;摘下手套,掌心的纹路里还嵌着煤屑。有人取回手机,屏幕上是孩子熟睡的照片;有人站在厂门口,望着远处居民楼的灯火——那片光亮里,有他们守护的意义。
这群人与煤炭打交道,却把日子过成了精确的计量表。他们知道,每克煤的热值里,藏着千家万户的温暖;每次数据的核验中,写着电力人的担当。就像此刻,夏末的风掠过煤场,带着煤尘的气息,也带着他们未曾言说的坚守——在夜色里,在星光下,把平凡的岗位,站成了灯火通明的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