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自2022年以来,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黔北水电区域年平均降水量较多年均值减少20%至30%,水电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经营压力与挑战,“靠天吃饭、抗风险能力低”的行业特性愈发凸显。

面对极端干旱与持续少雨,黔北水电人并未屈服。厂党委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应对策略,推出“一分钱行动”“自主检修降本增效”“优化水库调度提升水能利用率”“承接区域运维拓展外部市场”等一系列举措。以“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决心,以“滴水不弃、度电必争”为目标,全力推进各项工作。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人工增雨技术逐渐成熟。黔北水电厂积极萌生“向天要水”的思路,经与遵义市气象局三次专题会商、四次现场试验,初步验证该方式具备可行性。此举不仅可改善流域生态环境、缓解土壤旱情、助力民生保障,还能为电站带来显著经济效益,缓解区域电力供应压力。
2025年9月,根据气象预报,洪渡河流域将出现一次中到大雨、局部暴雨天气过程,预计降雨量25–30毫米,达到人工增雨作业条件。黔北水电厂迅速响应,联合气象部门依托多普勒雷达、气象卫星和地面观测站组成的立体监测网络,精准研判作业时机,通过移动火箭与固定高炮相结合的方式,在集雨区域实施人工增雨。作业效果显著:洪渡河流域8个站点降雨量达大暴雨级别,单站雨量100–130毫米,为水库补水约7000万立方米。预计可增发电量约1800万千瓦时,创造经济效益约500万元。
未来,黔北水电厂将继续深化与气象部门合作,密切跟踪天气变化,持续推进科技手段在水资源调度与发电生产中的应用,推动企业从“靠天吃饭”向“科技驱动”转型,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通讯员 陈锐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