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     |     联系我们
企业文化
 
“和”文化
金元特质文化
行为规范
员工天地
文艺沙龙
书画摄影
您的位置:首页 > 企业文化 > 文艺沙龙 > 正文
敦煌,我心向往之
发布时间:2023/4/12 15:44:43

黔北电厂 曾茜

今年二月份,学习强国一期《只此敦煌习近平的文化情缘》唤醒了我那份熟悉的心向往之。三年前,我曾到敦煌游览了两日,它肆意地向每位游客展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所谓悠悠中华五千年,泱泱华夏九州地,从课本学来的文化自信终是晦涩,到了敦煌,相信你也会对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更为感同身受,山间回荡的声声驼铃,大漠飘飞的袅袅孤烟,以及超然物外的沉寂和智慧,文化自信自然而生。

初见敦煌,一见倾心

从格尔木穿过一望无垠的戈壁,越过一座大山,笔直的高速旁黄沙漫天,“敦煌西”三个大字朦胧出现,才发现四周的沙漠逐渐有了绿色,眼睛的疲劳得到些许舒缓,不由感慨,舟车劳顿终于到了,这么遥远又荒凉的位置,为何是四大文明的交汇点,又如何成为丝绸之路的第一枢纽,在风沙中延绵千年。

路边的不知名土城成为了我们的非计划首站,此土城非赤水的土城,而是真的由土与草混合砌成的城墙,门口的商店摆满了模仿大话西游最后一幕的照片,我也想换上紫霞仙子的衣服持着紫青宝剑站上城墙,但十来分钟便因直晒的阳光放弃了停留。随即我们直奔计划的第一站——鸣沙山月牙泉景点,月牙泉顾名思义就是形状如月牙的一汪泉,不同形状的湖泊、池塘在南方多不胜数,只因鸣沙山的沙吹了几千年,在一片沙漠里面的一汪清泉,变得那么神奇与珍贵。景区门口出现和以往景点一样熟悉的排队人流,才发现来敦煌的游客非常之多,不比路程上的荒无人烟,骑骆驼和滑沙的长队让我们放弃了这些项目,只用眼睛来领略鸣沙山风采,月牙泉是世界级自然景观,如今已采用抽水补救来维持水位,补水项目的设计也可圈可点,走完一圈仿佛亲身经历了一段历史,我们在这个节点和以往千百年间的匆匆游客一样,感慨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景点充满着历史魅力,于是我们临时查看攻略决定看一场《又见敦煌》,期待着看见敦煌过去繁华的故事。

又见敦煌,朝思暮想

网上对这一情景融入式大型实景演出的评价褒贬不一,由于临时决定时间紧,我们没有选择其他两场演出,下次希望能看上《丝路花雨》,因为这场演出还是“一带一路”上特殊的“文化使者”。当天已经是旅行的第三天,我们腿酸无力,又因未进晚餐饿的直不起腰,但带着对敦煌历史的期待,我们毅然走进第一幕,一位位活生生的历史人物从T台走来时,我们看见了历史向我们走来,从玄奘到张骞,他们诉说着自己的辉煌、遗憾和心酸,身着质朴或华丽终在时代变迁的沙尘中散去,散去后留下的一窟又一窟文化精髓,却因一位道士王圆箓流失他国,一位位飞天女神在期盼、在呐喊,可已回不到故土,我们多么想穿越回那个时代啊。第二幕的最后菩萨慈悲原谅了这一切,封建背景下的文化入侵和文化不自信或许才是罪魁祸首。第三幕走进洞窟中窥视当时的生活,别具一格,仿佛掸去千年尘土,真实感扑面而来,但我们有些诟病,创意虽好,生活和艺术的结合并不恰当。最后一幕终于走到观众席坐下,站了一小时还有半小时结束,穿过历史长廊,走进敦煌纪年,人物和第一幕部分重合,在风沙、血雨、寒流、干旱以及其他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坚韧不拔的张仪潮历经千难万险终是让信使把“丝路通了”带回长安,我们看到的一瞬间已然过去千年,曾经的辉煌在斗转星移间随尘而去,岁月无声,羌笛一声。看完这个剧我们的评价并不高,形式新颖而已,但真真假假的故事让我深刻地了解了敦煌。

第二日,由于日程安排没有前往莫高窟,带着对灿烂中华文明的强烈求知欲,我们去了敦煌博物馆,没有大城市博物馆霸气恢宏的外观却可称为宝藏博物馆,文化底蕴深厚的敦煌毫不吝啬地展示了从两汉到清代的珍贵文物,每走一步,我都恍然大悟般感慨着,原来历朝历代的文明在敦煌的沙尘中留存下来了,我们从课本上了解的历史,在一件一件文物中活灵活现,石器、陶器、谷子、丝绸、书画、钱币,文物真的会说话,透过一件磨损非常的石磨,想到几千年前先辈们真实的用过,那种熟悉又自信的情绪不由生出,最精美的莫过于复刻版莫高窟45窟,弥补了我们没去莫高窟的遗憾。博物馆人气不高却能真真切切的看见几千年来的变迁,堪称文化宝殿,值得一去。

人类敦煌,心神向往

回来后,久久怀念着敦煌,一种神圣的东方文明魔力吸引着我,热评很高的《河西走廊》纪录片正好应了我追根求源之心,学习强国上有全部资源,一共10集,两个周末便看完了这条从波澜壮阔、辉煌灿烂到落寞苍凉的伟大通道。纪录片的每一帧里都流淌着历史的悲壮和灿烂的文化,两千年前,张骞义无反顾踏上了西去的探索征程,才有了一个帝国沿着河西走廊金戈铁马的生动岁月和这条通道日后的别开生面,也让我感慨在任何时代,中华民族都有一群人,忠于理想,毅力非凡、坚韧不拔;都有一群人,忠于国家,为民族存亡奔走终身,这就是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曾经的敦煌,作为丝绸之路上的咽喉要塞、华戎所交、一都会也,辉煌可抵得上如今的上海、深圳,在那条神奇的丝路上,一代又一代行者穿越时光,激情、欲望、喜悦、悲伤,重复轮回,把一个个遥远的国家,联络成一个更加宏达的格局——天下;现在的敦煌,是记载历史的“活化石”,承载着十几个朝代的变迁,在保持和发扬中华文明的同时兼容并蓄,也在交流、借鉴和碰撞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敦煌文化坚定不移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中国的敦煌,人类的敦煌,我心向往之。

责任编辑:临时责任编辑 1 关闭窗口 1 回到顶部
相关文章
在不同的温度沸腾 [04-03]
《四个春天》随想 [04-03]
一本家书 万千情怀 [03-27]
重生之春——疫后初阳的诗篇 [03-27]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03-27]
爱的传承 [03-27]
为女当如“君子之花” [03-23]
愿做“民族之花” [03-20]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贵州金元报
《2013足迹》 | 《2014足迹》
版权所有:国家电投集团贵州金元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金阳北路296号(邮编:550081)
黔ICP备10200931号-1     贵公网安备 52011502000306号
技术支持:贵阳卓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维稳信访工作联系方式
单位:国家电投集团贵州金元股份有限公司
接访部门:办公室
通信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金阳北路296号
电子邮箱:zengying@jyep.cn
投诉电话:0851-86992728   86992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