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北电厂 孔滨祥
那口老井,依然涓涓不塞。
故乡的老井,据爷爷辈说小时候的他们就在这口井挑水喝。
最初的老井,从家步行需要大概七八分钟,通往老井的路一边是河道,另一边是稻田,路面是泥土青草相间,路狭窄而弯曲。老井的井口不大,大概1.5米口径,形状不规则,似圆形,井底井身是泥巴,井里有青苔和一些不明的植物,偶尔有小鱼游动,井口周围并没有任何围栏,全村两三百人便是在这里取水挑水,水井有一个出水口,出水口流下来便有一个椭圆形的水槽,因为井水冬暖夏凉,冬天时人们便在这里排队洗衣,洗菜。大热天的时候,村里的人干完农活总要去井里扒拉扒拉喝几大口,甘甜、清凉,沁人心脾。那时没有冰箱,离井近的人家户把西瓜放里面,一两个小时后去取出来,稍远点的就挑井水回来,然后把西瓜放进去冰镇,取出来时,大人小孩儿都迫不及待。那时总疑问“每家每户都去井里挑水喝,井水也不分昼夜的哗啦流着,为什么井里依然是满满的,不见少”。
老井第一次翻修,是村里人众筹的,井口稍微扩大了些,井底井身依旧是泥巴,只是周围浇上了水泥,最大的变化是井底,井底多了许多水管,那时好担心那么多水管,井水会不会被抽干。水管沿着河道埋,延伸到每家每户,可印象中自来水并没有那么顺当,水下不来时,父辈们又去找问题点,又去挖,各种捣腾,但无济于事,还得用传统的办法挑水喝,还是会在这里洗衣洗菜,井水依然满满,不曾变少。
老井经历的第二次大翻修,是国家的政策下来,通往老井的路就硬化了,四五月时路的一边是大片油菜花,一边是弯曲清澈的小河,走在路上,扑鼻的油菜花香,萦绕耳畔的潺潺流水声,好一幅恬美乡村油画,老井扩大成了长方形,井底井身用水泥修筑,还加了厚厚的水泥盖儿,水槽也翻修成了一米多深的正方体,水满溢后便流入河道。这时,人们已经不用挑水喝了,自来水的水源也不是老井,洗衣洗菜也不用去井里。有一年大旱,全村自来水停了好几月,人们又回井里挑水喝,又去洗菜洗衣,而老井里的水,依旧如初。
现在每次回家,都会去看望老井,都会在石板上驻足,环视几分,也会让孩子扒拉几口井水。世世代代,老井,是不忘初心的践行者,默默地养育几代人;老井,是历久弥坚的见证者,见证时代不断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