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水电厂 杨平贵
从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到抓好人才高地建设布局,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到注重引育并举……近年来,安顺水电厂始终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扎实推进“综合管理+技术技能”人才方阵建设,聚焦水电、光伏主责主业,全面加强基层管理、专业技术、一线骨干人才队伍建设。坚持用体制机制选才育才,优化环境用才留才,为高质量发展和安全生产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我们厂职工平均年龄小,35岁以下青年职工占比超过50%,人员结构不平衡,这也可以是优势,老师傅经验足,在技能传承上有独到见解,青年员工思想活,敢于创新,新老结合能体现更大的人才价值。”厂长吴述坤说道。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落实人才成长新体系
今年以来,安顺水电厂紧紧围绕“123456人才培养体系”,聚焦水电、光伏两大主责主业,优化培养方式和考核考评管理,搭建实操训练、青年课堂、自主检修等平台,通过导师带徒、以修代培、以赛促训、品质课堂等措施。一改传统的说教式培训,按照“实际、实操、实用”原则,将培训搬到现场、搬上赛场,培训工作更接地气、更有效果。

同时,结合以往培训工作成效,完善“激励与约束并重”机制,将培训效果与个人岗位提升、月度考核等有机结合,奖惩分明,充分保障培训积极性,最大程度提升培训效果。
“导师带徒”促成长 砥砺奋进传薪火
今年以来,安顺水电厂由厂领导亲自带头带徒,签署师徒协议,提出全员参与导师带徒思路,动员各党支部、各部门积极启动导师带徒活动。师傅们围绕运行、检修现场实际工作,为徒弟们精心制定培养计划,量身打造“成长套餐”,助力徒弟们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快速提升。

“师带徒”的师傅团队都是生产一线二十余年的“老师傅”或是精耕专业的大拿,他们实践经验丰富、理论知识扎实。在结对培养期间摒弃以往印刷式培训,始终以“徒弟”为中心,让“教”围绕“学”来展开,徒弟需要学什么,师傅就教什么。获得优秀师带徒的杨师傅说:“作为一个老检修人,能有一分热就发一分光,这么多年积累的经验能传承下来,让年轻人少走一些弯路,很值得!”导师带徒活动作为安顺水电厂人才培养基础工作,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加快人才技能提升具有明显成效。
竞赛+实操 为青年成长搭建“练兵场”
为营造人才培养氛围,鼓励成长成才,根据受众的不同需求,以常态化调考、实操培训强化、技能竞赛等核心任务,着眼于提升技术攻关能力,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培训。本着“培训贴近实际工作、服务实际工作”的原则,积极组织青年员工参与机组检修、工程建设、技能竞赛,在一线生产现场打造职工技能提升“练兵场”,助力员工磨好岗位技能“金刚钻”。日常扎实的基础培训,配合各类技能竞赛,成为发现、选拔、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

国家电投第六届"建功创一流"技能大赛三等奖,贵州省第十届水力发电运行值班员技能竞赛团体三等奖、个人三等奖,贵州金元2024年“全域”技能竞赛团体二等奖、个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今年以来,在各层级的技能竞赛中安顺水电厂捷报频传,迎来“大丰收”。
激发创新活力 引来创效活水
“创新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我们不光要自己创新,还要带动身边的人一起创新……”创新工作室带头人洪志文掷地有声地说道。
安顺水电厂始终将班组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紧密结合,把基层班组作为创新的主阵地,突出需求导向、问题导向,聚焦“如何创新、怎样培养创新意识、怎样提高一线人员创新热情”等核心问题,以创新模范带头人为引领,依靠一线职工智慧和力量,不断完善优化创新创效和修旧利废机制,组织青年员工定期开展“五小”创新相关活动,多方位提升职工科学思维、组织协调、分析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鼓励更多青年职工立足岗位创新,不断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今年以来,在创新工作室“头雁”效应带领下,青年职工通过思想碰撞产生火花,先后盛开出各类“小发明”“小改造”“小革新”共10余项创新创效成果。《一种便于安装流量开关的装置》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水轮机水导轴承温度过高解决方案》获中国创新方法大赛贵州赛区三等奖,象鼻岭水电站获“毕节市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授牌……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干事创业的关键资源,没有足够的人才支撑企业就谈不上可持续发展。接下来,安顺水电厂将持续紧盯人才梯队建设,把人才培养和日常培训、现场实战相结合,加强青年人才培养选拔。依托现有载体,狠抓青年职工技能培训,实施“分类分层”精细化管理,深化人才成长机制,着力打造一支“站起来能说、坐下来能写、走出去能干”的人才队伍。(通讯员 杨平贵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