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北电厂 金相宜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是来自《华严经》里的一句经文,可是中外古今的事例告诉我们初心易得,始终难守,它就像是曾经年少的自己亲手点燃的火焰,有的人历经岁月的轮转,生活的磨砺,早已忘记那团过去烧得正旺的火光,而有的人就守着那不肯熄灭的焰火,走到很远很远的未来。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屠呦呦的名字便是来源于这首诗,冥冥中就注定了她将会与青蒿的一生结缘。作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从三十多岁就开始投入青蒿素的研究,创新性地采用乙醚进行低温提取,为全世界的患者带来一种全新的更有治疗效果的抗疟药。设备简陋,资源匮乏,资金短缺,就是在这样的科研环境之下,屠呦呦带领她的团队,一干就是五十年,始终扎根于对青蒿素的研究,在她看来,这不仅仅是一场实现个人价值的试炼,更是承载着世界各地正备受疟疾折磨的患者内心无限的期望,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再重来,甚至不惜以身试药,最终成功提取青蒿素,被作为世卫组织推荐的一线抗疟药,问世四十余年,疟疾致死率降低一半,全世界数以万计的生命得以拯救。而在最后她只是说道:“青蒿素是人类征服疟疾进程中的一小步,是中国传统医药送给世界的一份礼物。”诚如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时代科技发展,造福人类的背后,离不开奉献者们的逆流而上,敢于直面无数个挫折与挑战去做那个伟大而无畏的造梦者。
在河北承德市北部,有个叫塞罕坝的地方,那里曾经是清王朝围场的一部分,因为多年开围放垦,千里松林砍伐殆尽,在新中国成立之时,曾经的绿林之境早已变成荒凉之丘,人迹罕至,气候严峻是塞罕坝最初的标签,60年代初,一支369人的队伍走进塞罕坝,成为最初的塞罕坝人,他们始终响应“绿化祖国”的号召,一代代塞罕坝人接过父辈的接力棒,在极端的生活条件下,成功建造112万亩的人工绿林,就是这样的坚持不懈,让沙漠不再荒凉,生出一道载入史册的绿色奇迹,也让我们懂得勿忘初心,坚守本心,方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初心易得,却是难守,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生活的历练和困难的折磨,半途而废只会留下“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遗憾,学会深入其中,从起点出发,朝着终点一步一个脚印,去享受,去追逐,一直走到最后的结局方知:初心不与年俱老,奋斗永似少年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