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金清洁能源公司 邓颖康
春寒料峭时节,冷却塔的白雾在暮色中蜿蜒成河。热控班宿舍的玻璃窗上,水汽与霜花交织出朦胧画意。当最后一缕夕阳掠过控制屏,十余名褪去工装的电力人系上蓝白围裙,在氤氲蒸汽中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传统饮食智慧与新型能源理念地相拥,机械轰鸣与人情温度的交响,此刻都在一方面案上徐徐铺展。

【能源变革巧融"饺"艺】
“传统工艺如硬核火电,创新配方是风光火储!”,师傅老金将案板铺作能源战略沙盘:翻飞的韭菜碎仿佛风电机组的韵律旋转;红油浸润的古法猪肉馅翻涌着超临界机组的喷涌热力;金玉般的玉米粒铺就光伏矩阵,遇上储能满满的晶莹虾仁。“控制系统既要守正又要创新,就像这饺子得兼顾传统工艺与风味突破。”师傅老金将面团抻成银丝般的细条,二十载工龄在他掌心刻下的茧痕,此刻正温柔托举着能源变革的愿景。
【指尖功夫暗藏真章】
学徒小聂捏出个“三色战舰饺”,得意地比画着DCS控制原理;来自东北的小谢包的元宝饺敦实饱满,偏要蘸着贵州酸汤吃,说是“风光互补”;技术员文哥突然亮出游标卡尺,惹得满屋哄笑。可当他真的丈量起大家的“作品”时,车间里那份熟悉的严谨瞬间回归:“小石你看,这边界层厚度没控制好,蒸的时候容易破皮露馅——和调节阀密封性一个道理。”老师傅的教诲如擀面杖起落,在年轻学徒心头叩响。当学徒的“初号机”在沸水中散开缺口,老师傅们相视而笑——这多像首台机组调试时的窘迫,而最终,都将在执着中走向精密。
【氤氲蒸汽里升腾家企情怀】
“妈!我们班包的饺子比家里还讲究!”小谢举着手机通话在桌前打转。手机屏幕里的母亲正用围裙角拭着眼角:“这饺子褶儿比松花江的冰凌还齐整呢!”白炽灯光在镜头里晕染成团,恍惚间竟与老家厨房的钨丝灯影重叠交融。
锅盖掀起的刹那,云雾般的蒸汽漫过工号牌上未褪的油污痕迹。彪哥的欢呼撞碎了玻璃幕墙外的北风,硬币在瓷碗底旋出叮铃脆响,像极了老家除夕夜铜钱落案的吉庆余韵。老师傅们擀面杖下的故事,裹着天南海北的乡音,在发酵的面团里渐次舒展。
摩挲着掌纹里新生的面粉细纹,我忽然读懂了这个被麦香浸润的“控制台”——这里调试的可不是热控参数,而是漂泊者心尖的情感温度。南腔北调在蒸汽中酿成独特的乡音,工装蓝与碎花围裙的经纬,此刻都在揉面的韵律里织就新的画卷。氤氲蒸汽中,家与企的界限渐渐消融,大家其乐融融,早已“聚”成了一团。
暮色深沉,对讲机的蜂鸣划破温馨。“1号机组协调控制系统异常!”众人披挂工装的飒沓声里,咬剩的“能量元宝饺”被匆匆揣进口袋。控制室内,上百个参数在屏幕闪烁如星,而远方城市的霓虹正在他们的指尖点亮。或许这就是电力人的生命辩证法——用机械的冰冷孕育出人情的温热,以毫厘的偏执守护着万家的安然。当新春的饺子化作检修路上的给养,当围裙上的面粉飘散在设备间的晨昏,他们始终相信:每个精确至0.01毫米的执着,都在为某个窗前的团圆灯火积蓄光芒;每场带着灰尘味的挑战,都在浇筑通往“风光火储”时代的桥梁。
冷却塔的白雾仍在夜色中升腾,如同永不消散的承诺。热控人知道,当清晨第一缕光点亮控制屏,昨夜的饺子香将融进设备嗡鸣,而他们守护的光明,正在银线上奔流向更远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