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溪运营 刘艳
南方的春天是被一场细雨泡软的。油菜花海在晨雾中翻涌,金浪一直漫到青灰色的山脚,竹林里的笋尖顶开湿润的泥土,溪流裹挟着落花,在卵石间唱着叮咚的歌。空气里漂浮着蕨芽的清香,混着远处人家烟囱里飘来的柴火气,这样的时节,连风都带着让人想奔跑的冲动。
忆起那年,老师带着我们全班去溪边野炊。二十几个孩子像撒欢的小鸭子,沿着开满紫云英的田埂蹦跳,书包里的铁饭盒叮当作响。溪边的老樟树伸展着新绿的枝桠,我们在树荫下支起三块砖的灶台,男生争着去拾枯树枝,女生蹲在浅滩边洗青菜,溪水漫过指尖,凉丝丝的。我用火柴点了三次才引燃茅草,浓烟呛得大家直咳嗽,老师笑着帮我们扇风,头发上沾了草屑都没察觉。
当铁锅里的米饭飘出焦香,我们才发现柴火烧得太旺。老师把糊了的锅巴分给大家,我们蹲在石头上吃得津津有味,嘴角沾着黑灰互相取笑。不知谁采来几枝野杜鹃插在矿泉水瓶里,红红白白的花映着小伙伴们花猫似的脸。午后的阳光透过树叶缝隙,在草地上织出晃动的光斑,我们追着蝴蝶跑,鞋上沾满湿黏的泥土,直到暮色染蓝溪水,才恋恋不舍地收拾残局。
如今的春天,溪边的油菜依然灿烂,却少见孩子们的身影。周末的公园长椅上,常有孩子抱着手机专注地划动,屏幕的冷光与盛开的樱花形成刺眼的对比。他们的周末被兴趣班、补习班填满,书包里装着沉重的习题集,却装不下一只春天的风筝。曾几何时,我们会为发现一只翠鸟掠过水面而屏息,现在的孩子连常见的蒲公英都叫不出名字;我们在泥土里挖蚯蚓的快乐,在他们看来或许不如游戏里的虚拟成就。
站在老樟树下,仿佛还能听见当年的笑声在溪谷间回荡。那些在自然里摸爬滚打的日子,教会我们观察蚂蚁搬家的耐心,认识植物生长的奥秘,体会合作生火的成就感。而现在的孩子,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在电子屏幕的蓝光中,渐渐失去了与土地、与万物对话的能力。这究竟是时代的进步,还是童年的褪色?
春风依旧吹拂着油菜花田,可童年的春天不该只剩下补习班的铃声和电子游戏的音效。或许我们该放慢脚步,让孩子摸摸溪水的温度,闻闻雨后泥土的芬芳,在草地上打个滚,在竹林里听风掠过竹叶的簌簌声。带他们去认识蒲公英的种子如何乘风飞翔,观察蜗牛如何在晨露中爬行,感受阳光晒在皮肤上的温暖。毕竟,真正的成长不仅需要知识的浇灌,更需要自然的滋养——那是生命最本真的模样,是任何屏幕都无法替代的、鲜活的春天。当孩子们在自然中奔跑欢笑时,他们收获的不仅是快乐的记忆,更是与万物共鸣的心灵,这才是给童年最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