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电厂 罗维
上周四,公司组织观看了纪录片《单声》。片中最让我眼眶发热的,不是那些价值连城的文物,而是一句话:“这些东西是中国的,就该回到中国。”一位老人用大半辈子守护民族文化的坚持,让我想起火电厂里那些默默无闻的师傅们,他们用日复一日的坚守,盯着每一组数据、拧紧每一颗螺丝、守护着机组的每一度电、每一克煤,也是另一种坚持。
“单声旅外,到英国、到法国、到西班牙,半个多世纪,念念不忘的就是爱国,爱家乡。不仅是说,而且确实是这样做了。”泰州市前副市长陆镇余在影片里评价道。这位九旬老人将322件流失文物无偿捐给祖国的身影,恰似火电人守护机组的执着。单声先生用文物缝合民族记忆的裂痕,而火电人用毫厘必争的精细,排查着能源命脉的每一处细微隐患。
集控室内,运行人员眼神专注地盯着屏幕上的各项数据,手指灵活地调整着锅炉、汽轮机、发电机等关键设备的运行参数。这里,是火电厂的大脑,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着整个系统的稳定与效率,他们守护着能源转化的艰辛与荣耀。
煤场上,运输煤炭的重型卡车络绎不绝地驶入接收区,燃料人员迅速而有序地指挥和操作,确保煤炭能够高效地卸下并转运到储存设施中。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专注与责任,安全帽下的汗水,是他们守护能源供应稳定付出的辛勤见证。
厂房内,检修人员正忙碌地对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焊花的闪耀、扳手的敲击声、起重指挥的口哨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首劳动之歌。他们凭借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让一台台设备焕发生机,守护着能源生产的安全、可靠和稳定。
当纪录片里展出那件镇馆之宝——翡翠插屏时,我想到集控室里闪烁的负荷曲线。两者都承载着守护的使命:前者让历史血脉永续流淌,后者让万家灯火永不熄灭。无论是守护文物还是守护机组,最重要的不是东西本身,而是背后那份“舍不得”的心意。当老师傅手把手教新人听设备异响,当化验员为0.1%的煤质偏差反复核对,当值班员在凌晨三点巡检设备……这些平凡的瞬间里,藏着和单声先生一样的坚持,更是将机组安全视为“国家文物”般的敬畏,因为每一度电的光明,都是献给这片土地的赤子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