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能源公司 林招通
站在国家能源日与“两山”理论提出二十周年的历史交汇点,当我抚摸着光伏电站中泛着幽蓝光泽的太阳能板,凝视着风力发电机叶片划破天际的弧线,作为新能源发电企业的一名团总支委员,我深刻感受到:我们这代青年正站在人类能源革命的潮头,用青春丈量着“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
在光伏矩阵中读懂“两山”理论的实践密码。2005年,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在余村破土而出时,或许很少有人预见到,这个朴素的生态哲学会在二十年后,化作西北戈壁中绵延百里的光伏矩阵。作为广西新能源公司不少项目建设的参与者,我亲眼见证了光伏板如何将数亩地的荒漠变成“蓝色海洋”。更令人震撼的是,板下养殖的鱼和虾,形成了“板上发电、板下养殖”的立体生态循环。这种转变印证了总书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深刻论断。
当看到牧民家中的电灯取代了酥油灯,当得知项目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种植超2000万棵树时,我真正理解了“生态效益也是经济效益”的深层逻辑。
在青春赛道上书写“双碳”行动的青春答卷。面对“中国3060”目标,我们的青年团队正在创造多个“第一”如前段时间顺利投运的公司首个带储能项目田林100兆瓦风电项目20兆瓦/40兆瓦时储能设备,但比这些数字更珍贵的,是青年群体生态价值观的觉醒。
站在“两山”理论二十周年的新起点,我更加坚信:新能源青年的使命,不仅是建设更多发电项目,更要构建起"生产-生活-生态"的绿色闭环。当我们把光伏板变成农业大棚的“阳光屋顶”,当风电场成为科普教育的生态公园,当储能电站化作城市应急的“能源心脏”,这就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最生动的诠释。
暮色中的风电场,风机叶片在晚霞中划出优美的弧线,宛如时光的指针,指向人类文明的绿色未来。作为新时代新能源青年,我们既是“两山”理论的受益者,更是绿色发展的践行者。让我们以青春为笔,以创新为墨,在广袤大地上续写更多“点绿成金”的传奇,让中国青年在能源革命的征程中,绽放出最璀璨的生态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