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最美的风景在基层,最接地气的新闻在一线。在建设新时代新金元的征程中,贵州金元记者深入基层一线,下电站、进厂房、走项目,用饱含深情的文字、真实感人的影像、你我身边的故事,反映新时代新金元发生的新变化、新成就和金元人的奋斗与梦想。即日起,贵州金元微信公众号推出“记者走基层”专栏,展现基层一线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奋斗故事。今天,让我们跟随记者的脚步,走进蒙江水电厂,看看守在大山深处的水电人。
地处云贵高原的贵州省,地貌独特、物产丰富,水系发达、河流遍布。发源于贵州花溪和长顺的蒙江流经黔南州境内,承载了当地人民“乘风破浪、顺水出山”的美好愿望。丰富的水能资源奠定了蒙江流域水电开发的重要基础,1977年,石门坎一厂水电站横江而起,为蒙江水电开发树立了第一座“里程碑”,从此掀开了蒙江流域梯级水电开发的新篇章。
贵州金元蒙江水电厂旗下的13座规模不一、各具特色的水电站在20年间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着清洁绿色的电能。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企业发展的浪潮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成为了指引贵州金元水电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定海神针”。
20年风雨兼程,蒙江水电厂的13座水电站在时代的变革中不断成长,成为了“西电东送”的有生力量,为国家绿色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立下汗马功劳。一代代蒙江人守在大山深处,燃烧自己的青春,为万家灯火的点亮贡献了平凡可贵的力量。
从都匀市区到蒙江水电厂最大的电站双河口水电站,需在高速上行驶170多公里,到了边阳镇,还需要再行驶40多公里的山路。汽车沿着蜿蜒曲折的乡道一路直钻大山深处,路边茂密的灌木林让视野受限,原本狭窄的山路更加难走,很多地方呈现出“百步一个弯”的路况,车速十分缓慢。

双河口水电站 刘宝星摄
“这条路是修了电站以后才贯通和扩宽的,以前只能过三轮车,在国家实施村村通公路政策以后,道路得到了有力的修缮,解决了当地老百姓出行难的问题。”蒙江水电厂职工王梅向记者介绍到。
来到双河口水电站,第一时间呈现在眼前的是环境优美的候班区,与之对立的便是电站的大坝和厂房,周围的大山巍然耸立,随着河流延伸到大山的另一边。

双河口水电站 刘宝星摄
到了午饭时间,食堂坐满了职工,记者赶忙掏出手机拍下温馨的用餐画面,并问到:“你们平时都是这么多人吃饭吗?像一家人一样热闹啊。”
“由于水电站地理位置偏远,职工休息的时间和别的板块不同,我们今天正好赶上交接班,人员要多一点,平时正常上班时就只有七八个人了,吃饭的时候就是一桌人,大家就像亲人一样,十分随和。”双河口水电站站长黄保然说到。
双河口水电站职工平均年龄只有25岁,多年来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被称为蒙江水电厂的“黄埔军校”,也是贵州金元首个“青年先锋电站”。

双河口水电站 刘宝星摄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每年入厂的新员工根据情况都会分到这里培训专业知识,一般两到三年就能培养到值长水平,根据各个电站的需要,这些优秀的青年职工会被推荐到各个岗位上去,机组运行维护、日常检修、定期大修都是我们职工自己完成。”双河口水电站站长黄保然向记者介绍到。
看着这群青涩有朝气的青年职工,记者问到:“作为年轻人,你们平时都是怎么打发下班时间的呢?”
“这里虽然偏远,但山清水秀、环境宜人,是我们年轻人学习的好地方,电站的设备设施也很齐全,平时我们都会组织各式各样的业余活动,一群人在一起也不会无聊,生活都很充实。”双河口水电站值长江佳佳笑着说到。
记者走进厂房,干净整洁、规范有序的生产现场映入眼帘,就像这群年轻职工一样,富有活力、十分亮眼。

双河口水电站 刘宝星摄
在发电机层,轰鸣声掩盖了一切杂音,热气蔓延到每一个角落,记者仅仅待了几分钟就已经满身汗水,走出厂房时,衣服早被浸透。

上尖坡水电站职工在发电机层检查设备 刘宝星摄
记者来到上尖坡水电站大坝,雄伟的坝体伫立在两侧的山间,大坝身后的水清澈碧绿,形成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上尖坡水电站属于引水式电站,从电站到大坝需要走很长一段山路。
“每到冬季的时候,去大坝的山路就会出现凝冻,加之道路崎岖、弯多路险,大坝的日常巡检工作十分艰难,车子上不去了,就走过去,无论如何都要保证大坝巡视工作的正常开展。”上尖坡水电站副站长廖建江说到。

上尖坡水电站大坝 刘宝星摄
今年以来,因受到极端气候影响,整个贵州省都出现枯水的现象,在灰洞水电站,两台机组全部停运了,原本河水奔流的河道中间只有一股细小的清水在流淌着。候班区里,职工自己种植的柚子个头很大,看起来十分香甜。

灰洞水电站 刘宝星摄
“水大的时候,我们担心安全,现在没有水了,电站的发电量受到很大的影响,我们都十分焦心。”灰洞水电站值长卢时明满面愁容的说到。
记者问到:“你们离家远吗?回家都方便吗?”
“我们职工的家大多都在临近的县城,远一点的就靠近贵阳、遵义了,每次回去自己开车都需要3、4个小时,道路没有硬化前,路面颠簸,加之山路崎岖,那时候自己没有车,乘车、转车,往返电站就要两天时间。”灰洞水电站专工田小冬说到。

灰洞水电站 刘宝星摄
“在黔东南深山峡谷中的令里水电站、加平水电站、南东水电站距离比较远,每一个电站从县城过去都要2个小时,大多都是山路。”出发前,听到同行人的简要介绍。在如此偏远的地方,水电人是怎样日复一日地坚守呢?

令里水电站 彭冲 黄道宇摄
令里水电站,是距离从江县城250公里的一座小型水电站。当车在电站停下来时,映入眼帘的只有一栋员工生活楼,电站喂养的一只狗狗向记者跑来,这只狗狗已经在这里生活了10年。由于这个电站位置偏僻、装机较小,常驻的一线员工不多,这只狗狗就成了电站职工的好伙伴,也是这里的一份子。在大山深处,这里的一切都很朴实,电站的职工始终各司其职,兢兢业业地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为电力事业的发展贡献着不可磨灭的力量。

加平水电站 彭冲 黄道宇摄
记者来到加平水电站,在这里工作过的职工彭冲到达电站时的第一句话就是:“这里变化太大了,越来越好了。”彭冲的家乡在离贵州3000多公里的辽宁省,是蒙江水电厂离家最远的职工。“刚来的时候,电站的生活条件确实不好,但身边的同事都非常友好、淳朴,我被他们坚持坚守和甘于奉献的精神感动着,经常有人问我想过辞职没有,我都非常坚定的说没有想过,年轻人就是要多吃点苦才能成长,4年多来,我早已经把这里当作第二个家了。”彭冲眼神坚定的说到。
电站道路两旁的花草树木竞相争艳,放暑假的职工子女在生活区开心玩耍,充满了欢声笑语。生活楼后面的菜园子里,花生、黄瓜、蔬菜收获颇丰。记者一行正赶上电站交接班,8个人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有序开展交接班、站班会,会后,员工开始在厂房里巡检,认真负责、仔细查看每一处角落。午饭时,厨师利用菜园子里的菜做了一桌家常小菜,职工家属帮着忙前忙后,大家围坐在一起谈天说地,热热闹闹地吃饭。
午休时,一名职工来向站长汇报:“水位一直没有下降,我今天晚上值夜班盯着,有什么情况我会第一时间汇报。”随后站长带领其他职工到电站大坝处理问题,回来时已接近晚饭时间,但他们又匆匆忙忙地拿上工具赶往了厂房,也不知道他们何时才能吃上晚饭。

南东水电站 彭冲 黄道宇摄
记者到了南东水电站,这里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去往电站大坝的泥泞山路,路程大概四十分钟。路很窄只能容一辆车通行,要过拱桥、进村寨,才能到达大坝。“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这里有时下大雨,车进不来,只能走路才能到大坝,南东水电站几乎每个人都有走路到达的经历。”南东水电站的一名职工说到。这位职工是这几天接触下来比较健谈的,他带着热情洋溢的笑容,和记者聊了一路。
20年来,一代代蒙江人风雨同舟,在大山深处,他们告别了亲人朋友、远离了城市喧嚣,守着雄伟的大坝和轰鸣的厂房,水轮机的转动带走了他们的青春,沉淀了经历,他们坚持坚守的精神就像横江而建的大坝一样岿然不动。守在大山深处的水电人,他们是淳朴的、忠诚的、善良的,也是可敬的。(作者:刘宝星 刘雪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