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北电厂 朱照红
每天早上进入办公楼后,我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将二楼平台楼顶上的灯随手关掉,这是多年养成的习惯。在家中,除了随手关灯关水外,一些较大的餐巾纸也会被我分成两半使用,我也因为被爱人戏称为“真正具有节约精神的人”。可以说,父母勤俭持家、以身作则的行为,让节约的意识从小就融入了我的血脉和灵魂。
当前,“一分钱行动”正在国家电投如火如荼地开展,也许有人会问,节约一张纸、节约一粒粮、节约一滴水、节约一度电能产生多大效益呢?诚然,对于一个班组或一个企业甚至是一个集团公司来说,这些节约确实产生不了太大的效益。但如果放在14亿人口的全中国呢?放在80亿人口的全世界呢?网上有人计算过,如果全体中国人每人每天节约一分钱,一年下来就能省下50多个亿;如果全体中国人每人每天节约一粒米,就能够多养活11万人;如果全体中国人都养成手机充完电后及时从插座上拔下充电器,每年就可以节约200万吨原煤;如果全世界每个人都节约一张纸,将有上百万颗参天大树避免被砍伐……
上述数据确实让人触目惊心。然而,日常工作、生活之中节约一张纸、一滴水、一粒米,对于人们来说纯属轻而易举、举手之劳。即是如此,我们为何不让这些行为成为习惯,乃至下意识的自然举动呢?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节俭,反对浪费,勤俭节约是我们民族最珍贵的传统文化和美德之一。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依靠艰苦奋斗逐渐发展壮大,在艰苦奋斗中凝聚起了党心和民心,最终建立了独立、自由和民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我们党同样依靠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带领全国人员打赢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建立起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毛主席的被子、周总理的睡衣和朱老总的扁担,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共和国接班人。一滴水、一张纸和一根火柴的节约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强大能力。
历史的车轮开进了二十一世纪,党带领全国人民奋发图强几十年,极大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显著提升了人民生活水平、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阔步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财富的大量积累,享乐主义开始滋生,挥霍浪费现象逐渐蔓延,“躺平”一词甚至成了许多人炫耀的生活方式。此情此景下,重温古人留下的诗句——“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勤俭兴业传之久远,奢靡误国在于一旦”,更令人深刻地体会到先贤们在崇尚节俭方面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值得人们学之用之珍藏之。
辩证地看,提倡节约并非等于拒绝消费。国强民富的时代,我们在接续奋斗的同时也有权享受生活的美好,但这绝不意味着我们有权浪费资源。人类世世代代生活的这颗蔚蓝色星球,尽管拥有60万亿亿吨的庞大身躯,各种资源其实都非常有限。那些重要的不可再生资源,在可预见的时间内也是取之将竭、用之可尽的。惟愿节约的意识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珍惜资源、善待地球成为这个世界广为信奉的观念,厉行节约成为人类共同的文明观,代代薪火相传,人类的子孙后代才有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