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金清洁能源公司 李仲翰 熊文友 江朝钰
时钟指向凌晨3点,集控室的LED屏将杨昌学布满血丝的眼睛映成幽蓝色。这位70后总指挥的右手食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咖啡杯沿——这杯从贵州深秋凉到初冬的饮品,见证了带电小组连续45小时带电指挥的极限时刻。在500kV平奢甲线即将带电的关键节点,他的瞳孔正与屏幕上的实时数据同步震颤。

这场代号“4·30”的攻坚战役,不仅是国家电投贵州金元织金“上大压小”项目的技术高地,更是一场关乎128个受电节点的精密“探戈”。当新铺设的3/2接线升压站首次接入南方电网,0.1秒的继电保护动作差就可能引发区域电网的蝴蝶效应。带电小组的青年们独创的“红黄绿灯分级管控”体系,将风险节点细化为色谱预警,如同为电网系统编织了一张动态防护网。

“GIS气室压力值:0.62MPa,允许偏差±0.02。”副组长王进的对讲机里传来设备层确认声,他快速在风险管控矩阵图上加盖蓝色印章。在他身后的操作台上,14本写满校验公式的笔记本整齐排列,每本都夹着五色便签——这是带电小组用35天创造的“电力五线谱”:红色标注阻抗匹配方案修订,绿色记录19次电网协调会要点,紫色贴满端子胶头标准化流程。
来自重庆的鲁子强和温士又,在设备调试的关键期主动签下“军令状”。他们的工位抽屉里,藏着两张过期的高铁票和一本翻旧的《继电保护整定计算》。“每次核验就像拆解定时炸弹,”温士又在接受采访时比划着,“保护定值的每个小数点,都是我们与误差博弈的战场。”
当第287项操作指令在晨曦中完美执行,总指挥杨昌学终于允许自己瘫坐在指挥椅上。此时,他面前的NCS监控系统正跳动着整齐的绿色信号,仿佛奏响了一曲电力交响乐。这个平均年龄28.3岁的团队,用140天的休假置换,在0.02MPa的压力波动里雕刻精度,在0.1秒的时间缝隙中浇筑责任。
“新时代电力人的信仰,是让每个接线端子都成为能量枢纽。”项目总工指着主变区闪烁的指示灯说道。那些跳动的光点,此刻正沿着织金青年们铺设的电路图腾,将清洁能源的脉搏注入黔中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