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金清洁能源公司 史凡莉 叶浩宇 杨嗣尹
“弟兄们,带起工具包走!”下午两点,织金清洁能源公司电热检修部高压二次班班长刘杰洪亮的声音在班组响起。同事小沈立马背上鼓囊囊的工具包,做好了出门的准备。

这场特殊的“神经接驳手术”从网控楼一楼开始。调度数据网A至RTU一体化主单元机柜站控层交换机的两百多米网线,如同电力系统的神经传导束,关系着全厂数据传输的“末梢灵敏度”。
刘杰半跪在静电地板边缘,蓝色工作服裤膝盖处沾满灰白尘埃,“锁哥,撬棍斜45度!”随着老师傅汪锁和新员工们青筋暴起的手臂发力,厚重的防静电地板发出闷响,露出下方盘虬卧龙般的电缆沟。电缆沟仅容一人猫腰通行。杨鑫打头阵钻进去时,安全帽擦着顶壁刮出刺耳声响。头灯光束刺破幽暗,照见凝结着尘埃的金属桥架。
“安全帽带上不好钻进去,来拿着我的安全帽”!他的声音在密闭空间里嗡嗡回荡。大家平时开玩笑总是叫他杨书记(团支部书记),同事小何说:“看,这就是党员先锋模范的带头作用,我们要向杨书记看齐。”虽然可能是调节气氛的话语,但在这座智慧电厂的光鲜图谱上,鲜有人注意那些蛰伏在电缆沟里的身影。他们用00后青年的干劲,用不怕吃苦的冲劲换取信号的流畅,在每一毫米的精度较劲中,诠释着“数字基建”最质朴的注脚。
转角处的钢制支架成了“拦路虎”。同事小何说:“用这个钢管和网线顺起帮一块容易向前延伸”,他话音未落,已俯身钻进狭窄的终端电缆沟。00后小杨默契地半跪在沟沿,左手擎着绝缘胶带,右手将手电光束精准投向幽暗的电缆沟。在闪着微光的电缆沟里,两人的身影在电缆丛中交错,工具碰撞声与杰哥的声音此起彼伏:“再往一点点……好!到位”!锁哥望着沟渠里腾挪的身影,感慨道:“这代后生既能抡动八斤大锤,也能编写精密代码,攻坚克难倒比咱们当年还利索,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在他们身上有了新模样。”
夕阳西沉时,测试仪绿灯亮起的瞬间,电缆沟里爆发出闷雷般的欢呼。在机组“双投”目标指引下,这群电力人用躬身前行的背影,诠释着新时代电力人的担当。他们的故事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却在每个电缆转角处书写着“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当余晖的光斑穿透主厂房的钢架结构,那些沾着油渍的工作服,正闪耀着国家电投人新时代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