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在贵州威宁的连绵群山中,小官山农业光伏电站的蓝色光伏板如梯田般层叠铺展,与板下生机勃勃的农作物共同构成一幅“农光互补”的和谐画卷。这座始建于2016年、于2017年5月全容量投运的电站,近日以其卓越表现荣膺全国“优胜场站”称号。尤为难得的是,作为区域内的“老字号”电站,小官山并非依靠全新设备,而是凭借运维团队对老旧设备的精心呵护、持续技术改造和精益化管理,在八年时光中淬炼出卓越品质,累计发电量已突破8.015亿千瓦时,为减排二氧化碳79.91万吨作出了扎实贡献。

时光淬炼:老电站的安全坚守
与小官山电站同年投入运行的电站不少已显疲态,但小官山却风采依旧。这背后,是深植于心的区域化管理智慧——与中梁子等兄弟电站一脉相承的“无安全不工作”铁律在这里得到了更长久的践行和更深刻的诠释。
安全是这座老站的生命线。电站将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到实处,责任网格清晰严密。他们坚持开展“三会一活动”,针对老站设备特点,进行更具针对性的风险辨识和反思。隐患排查治理更是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面对早期设备的设计缺陷和老化规律,运维团队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对隐患的排查更为细致、预判更为超前。他们严格执行“两票三制”和重大操作监护制度,为每一次操作上好“双保险”,将一套成熟的安全管理体系在岁月的检验中打磨得越发精湛可靠。

农光互补:土地集约利用的典范
小官山电站作为贵州省首批农业光伏示范项目,肩负着探索“农业种植+光伏发电”互补模式的重任。47个方阵之下,是精心规划的农业种植区。运维工作不仅要保障发电安全高效,还需兼顾农业生产的需求,协调好设备维护与农事活动,这为电站的管理增添了独特的维度。
电站采用“板上发电、板下种植”的模式,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光伏板为农作物提供遮荫,减少水分蒸发;农作物生长又为光伏组件创造了适宜的微气候环境,形成良性循环。这种创新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更带动了当地农业发展,成为绿色低碳、乡村振兴的典范。
匠心升级:为老设备注入新活力
相较于新电站,小官山的优胜之路,更多了一条“持续技改、精益消缺”的赛道。运维团队的智慧与汗水,大量倾注在如何让老设备焕发新青春上。
由于投运早,部分设备逐渐进入故障高发期,且早期技术标准与现今相比存在差异。面对挑战,团队没有选择“等靠要”,而是主动出击。他们将缺陷管理视为核心工作,建立了快速的响应和处置机制。无论是汇流箱的内部故障、逆变器的效率衰减,还是组串连接的可靠性问题,团队都力争在最短时间内发现并解决。他们像“老中医”一样,对每台设备的“脾性”了如指掌,通过“望闻问切”精准诊断,大幅提升了消缺效率和设备可靠性。
更重要的是,前瞻性的技术改造是保持竞争力的关键。电站积极申请并实施了一系列技改项目:对建站初期的老旧通讯系统进行迭代,提升数据传输稳定性和远程监控能力;逐步对效率低下、故障频发的逆变器、箱变等核心发电设备进行更换或升级;加装电子围栏、完善视频监控、改造消防设施,显著提升了老电站的本质安全水平;同时对光伏区内的围栏等农业基础设施进行同步维护和升级,确保“农光互补”模式可持续运行。

团队传承:守护时光的“电医生”
荣誉的背后,是一代代运维人员的接续奋斗。小官山电站的团队,或许是这个区域里最熟悉“时间”在他们设备上留下何种印记的一群人。
他们不仅是运维员,更像是资深“电医生”。老师傅们凭借多年经验,能听出设备运行的异响,能看出数据曲线的细微异常;年轻员工则带来新技术、新理念,利用数字化工具为老设备做“精准体检”。他们共同的特点是极具责任心和耐心,愿意为了一个顽固缺陷反复排查,为了一个技改方案反复论证。
在日常工作中,严格执行定期巡检和维护标准,不放过任何一个螺丝的松动、任何一处绝缘的老化。他们深知,对于老站而言,“预防”远比“抢修”更重要。这种日复一日的精心守护,这种对完美和极致的追求,正是“工匠精神”在新能源领域的生动体现。

“优胜场站”的荣誉,对于小官山电站而言,是一份格外沉重的肯定。它证明,卓越并非新电站的专利,一座运营多年的老电站,同样可以通过精湛的运维、持续的创新和不变的匠心,在时代舞台上熠熠生辉。
小官山电站的成功实践,为行业提供了老旧光伏电站通过管理升级与技术革新保持卓越的“小官山方案”。它告诉我们,时间会流逝,设备会老化,但坚守的安全底线、追求卓越的匠心以及不断创新的勇气,才是电站永恒的生命力。
在实现“双碳”目标的征程上,这座老电站正以其独特的魅力与实力,继续发挥着光与热,书写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新篇章。(通讯员 任益廷 孟宪盛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