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园电厂 李立婷
八十年前,胜利的号角响彻神州大地,中华民族用十四年浴血奋战迎来了黎明曙光。当历史的指针指向2025年时,我们也迎来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望这段峥嵘岁月,我们总能找到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抗战精神与我们点亮黑暗、传递光明的使命,有着跨越时空的精神联结。
据《中国电力工业》记载,1936年年末,全国发电总容量仅136.59万千瓦。在那个山河破碎的黑暗年代,电力工人用生命筑起了守护光明的防线。洞窝水电站化身大后方的“能源生命线”,每一度电流都为兵工厂生产化学战剂、防毒器材注入力量,最终化作前线杀敌的锐利武器;镇江大照电灯公司的员工面对日军压迫,以集体辞职的决绝抗争,狠狠挫败了敌人掠夺能源、支撑军工生产的阴谋;博山的电力工人更是暗结游击队,果断炸毁发电所,让日军掠夺资源的野心化为泡影。这些英勇身影,用行动诠释了电力人的不屈风骨,更将爱国情怀熔铸进每一次守护与抗争。
八十年前,能源与电力曾是敌我双方争夺的关键。在敌后抗日根据地,战士们冒着炮火架设临时线路,用手摇发电机为电台供电,哪怕只有微弱电流,也要保障情报传递的“生命线”。即便遭遇敌机轰炸时,电力人们也会抱着:"只要发电机还在转,中国人的心灯就不会灭!"的信念 用这种"人在电厂在"的坚守抢修复电。八十年后的今天,电力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当年的装机容量不足到如今的世界领先,从煤电为主到新能源的多元发展。当我们站在现代化集控室,看着屏幕上平稳跳动的负荷曲线,虽难复刻先辈在战火中护佑发电机的艰险,却始终将那份责任与担当,代代相传、融入血脉。
每当夜幕降临,看着万家灯火如星河落地,我们深知,这每一盏灯都是对抗战先烈最好的告慰——他们用生命守护的山河,正在我们手中变得更加光明璀璨。80年过去了,烽火早已远去,但抗战精神从未褪色。它不是陈列在纪念馆里的文字,而是我们巡检时踏遍厂区的每一步,是检修时拧紧的每一颗螺丝,是监控屏上跳动的每一组精准数据。我们守护的不仅是发电机组,更是先辈们用热血换来的和平生活,是千家万户对光明的期待。
今天,站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节点上,我们无需豪言壮语,只需把这份精神融入日常:在巡检时多一份细致,在操作时多一份严谨,在协作时多一份主动。因为我们知道,先辈们期盼的"富强中国",正需要我们用每一度电去点亮;新时代的"能源战场"上,我们每一个电厂人,都是续写历史的"奋斗者"。从抗战烽火中的坚守,到万家灯火下的守护,变的是电力发展的日新月异,不变的是代代相传的精神火炬——我们终将以更璀璨的光明,告慰先辈、照亮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