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平贵
在企业转型发展的进程中,问题与挑战如影随形。面对困难,是选择迎难而上、全力破解,还是畏葿不前、解释开脱?这不仅是工作方法的差异,更是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的试金石。当前,公司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各职能部门亟需培育“解决问题”而非“解释问题”的实干文化。
解决问题,体现的是担当精神和执行能力;解释问题,则往往暴露出消极应付和作风不实。现实中,部分职工面对困难时第一反应不是寻求突破,而是列举困难:政策限制、流程复杂、资源不足、协调不易……种种解释看似客观,却折射出责任意识与攻坚锐气的缺失。如此“解释文化”一旦蔓延,不仅会贻误发展时机,更将侵蚀企业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企业是实干之地,而非空谈之场。在能源行业深刻变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响应速度与执行效能直接关系到企业生存与发展。问题越是复杂,越需要我们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主动向前一步、多想一层,将解释的精力转化为解决的智慧。唯有如此,才能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打通执行落地“最后一公里”,有效支撑业务发展。
强化责任担当,是解决问题的首要前提。管理人员必须树立“问题到我为止”的意识,敢于决策、勇于担当,不怕接烫手山芋,不回避矛盾问题。同时建立健全权责匹配机制和容错纠错环境,激励职工为推进工作而大胆探索、积极尝试。
提升专业能力,是解决问题的坚实基础。职能部门既要“眼睛向上”吃透政策精神,更要“脚步向下”深入一线调研。只有将宏观要求与基层实践紧密结合,才能提出切实可行、高效落地的解决方案,杜绝要求与执行“两张皮”现象。
“解决”永远比“解释”更有力量,“实干”永远比“空谈”更有价值。面对能源保供、绿色转型、科技创新等艰巨任务,我们必须坚决摒弃“解释文化”,大力弘扬“解决精神”,推动职能部门切实向“服务型+赋能型”转变,以务实作风和过硬能力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