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北水电厂 李志瑶
在乌江流域上游六冲河一级支流白甫河畔,贵州金元黔北水电厂落脚河水电站控制室内,轻点鼠标,大屏随即跃动起一组组实时画面:升压站角落,热成像镜头穿透设备外壳,将隐蔽处的温度异常转化为醒目的红色预警;110米高空,无人机沿11公里输电线路穿梭,将杆塔金具的毫米级裂纹纤毫毕现地传回地面……
这座运行19年小水电站正经历着静默而深刻的智慧蜕变。
面对设备老化与提质增效的双重挑战,黔北水电厂以本质安全为底色,以智能化建设为切入点,践行存量提质的深度探索。2023年按照国家电投集团“智慧场站”建设部署,构建起“前端感知+AI算法+边缘计算”的立体巡检网络,700余个预置点位如星罗棋布的“数字哨兵”,通过图像识别与热成像技术,将传统人工巡检2至3小时的繁琐流程压缩至10分钟,不仅自动识别设备状态指示、违章行为,还能实时监测水工建筑应力、空气间隙等“不可见”的风险点,将预防性维护的精度推向新高度。
“我们在10类关键设备中安装了24小时监测仪,就像给设备戴了智能手环,让空压机、消防水泵等设备学会自己干活,比如自动调节变压器散热风扇、智能控制冲沙闸门开关。”黔北水电厂厂长单桢仁介绍道,这些智能系统组合起来,就像有了无数个会巡逻、会检查、会报警的“电子巡检员”,360度守护着水电站的安全运行。
“落脚河水电站两台机组满负荷运行过程中,智能巡检系统提示0111隔离开关柜内,最高温度显示103.7摄氏度,温度存在跳变现象。”热成像将采集到的数据实时显示在落脚河水电站的“智慧脑”——智能巡检系统平台中。
2024年7月,电站智能化建成试运行过程中,成功监测到主变低压侧0111隔离开关柜内温度异常上升的隐患,一次精准预警,通过及时处理,避免了设备事故发生,而传统人工巡检,特别是8小时巡视一次之外的巡检空档期,很难及时识别这类隐蔽缺陷。“这相当于给电站装上了24小时不休眠的‘智慧大脑’”单桢仁指着监控大屏上跳动的数据流说。
智能化建设不仅重塑生产模式,更催生产业工人队伍成长。针对老员工对智能化系统“不会用、不敢用”的难题,黔北水电厂实施培育计划,调配年轻骨干到电站负责项目建设工作,通过岗位实践、技术探索等方式,带动全员掌握智能运维技能。
技术创新不断推动生产模式的革新,经过近一年的试运行,电站运维人员从10人精简到5人,这不是简单的减人增效,而是黔北水电厂落实“均衡增长战略”的具体实践,实现存量提质、体大身强的关键一招。
经过半年实践验证,人工巡检周期从原8小时逐步延长至24小时、48小时,实现连续365天安全稳定运行,今年比去年同期发电量超额完成1834万千瓦时。“下一步计划将巡检周期进一步延长至72小时,最终构建‘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的智能运维体系。”黔北水电厂党委书记潘家俊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