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溪运营 张绍波
工作空闲之余,我在家中书柜里找到了一本书,不知是谁放在那儿,这本书在书柜中毫不起眼,被夹在两个文件夹中间,它甚至连封面都不在了。泛黄的书页与已被翻坏的书体和家里锈迹斑斑的老书柜坐落在角落,如同一个老人样沐浴着时光。我对此景别出心裁,或许是缘分,在忙里偷闲中邂逅了它,意想不到的是,这本破烂不堪的书竟成为了我人生路上的一盏明灯。
一方丰收的棉花田,一颗茂盛的树,一个慵懒的午后,一个垂暮的老人,一头疲倦的老牛,和一个苦难的述说......
几天过后,当我合上这本《活着》的最后一页,心里五味杂粮,无语哽咽。虽生在吃饱穿暖的时代,却仿佛置身处地地与富贵粗糙磨难的一生骨肉相连。
书名叫《活着》,然而故事里的人却一个又一个的死去,从风花雪月到老牛相伴,我惋惜而鄙夷地看到富贵种下恶因,然而却又同情地凝视着他收获恶果,让我的情绪跌宕起伏,不禁对自己拷问,难道活着,才是生命的意义?
余华对活着的感悟,就如同溪水顺着河流淌下如此简单朴实,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繁琐的文字,然而正是这种直白,最终才造就了这部灵魂与肉体之间的融合与碰撞的史诗巨作。地主儿子富贵嗜赌成性,将万贯家财挥霍一空,之后的日子里厄运缠身,最终,无力地看着身边人离他而去。在他的一生,把苦难两字打磨得淋漓尽致,因为财富而失去了亲人,因为贫穷找回了亲人,最终因为苦难而失去了所有亲人。富贵从原本荒诞的醉生梦死到归于平凡,再由平凡归于苦难,当他置身于艰难的岁月里,曾被他肆意践踏的妻子家珍始终没有抛弃他,然而,正当我认为富贵的一生即将走向好转时,余华却用冷漠的笔调打破了幻想,最终富贵所有亲人的离去正如一把利刃,深深地扎在了我的心里。
当我看这本书的时候,不禁感慨老先生余华的笔墨残忍得不留一丝余地。直到最后,我也没弄明白书名活着究竟是什么意思,但我能感悟到,即使是大难当头,只要希望尚存,便能绝处逢生,即使最后一无所有,活着便是最卑微的意义。
相比于富贵的苦难,当我再联想到自身处境时,便觉得是那么的不值得一提。亲人尚在,无病无灾,这难道不是一种天大的幸福?即使遇到挫折,我也能像富贵那样,不惧艰难,积极乐观,这难道不是一种可谓的勇气?有的人拿着悲惨的剧本却依然努力生活,有的人生活日复一日重复却用心雕琢细节,有的人身居寒舍却大慈大悲,所有人都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寻生命的意义。
这本《活着》在之后的日子里我反反复复看了两三遍。每当我工作、生活遇到困难时,在放弃的前一刻我就会想起这本书教给我的哲理:即使大难当头,也不要放弃最后一丝希望。当我苦苦抱怨不甘平凡时,我能理解到:得之我幸,失之我命,让一切顺其自然,不要为了欲望而丧失了原则。当我看不起身边人时,这本书勉励着我:取长补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内省也,任何人都有自己活着的方式。身在电力行业工作多年,回想起曾经的经历,我早已从稚嫩走向了成熟,当一个人身上的责任与使命逐渐彰显,便是蜕变时刻。每一次翻开那本电力行业安全规程,仿佛都能听到许许多多灵魂在哀嚎,女人在啼哭,孩子在喧闹,那是成千上万的前人用血泪为我们造就的行业规矩,无时无刻在叮嘱着我们,“活着”的意义。在平凡的工作与生活中,望着我自己走过的足迹,幸运而普通我也许也找到了那一份我活着的意义?在夕阳西下,万家灯火时,我坚守岗位,搭乘着锅炉散发的热量飘至千家万户。在每年公司纳新时,我言传身教,因材施教,体现“老师傅”担当,不负企业传帮带使命。在家庭中,我扮演了多个角色,家庭的幸福与我密切相关,我要做好我的角色,打理好我的大家与小家。在我看来,活着的含义,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活,我们的活着,有时更是为了别人。
回想起之前,当我拿到这本书时,封面已经被人撕去,但巧合的是,它以一种黯然失色的姿态沉没却没有被人遗弃,静静地放在和它同样黯然失色的书柜里,或许这就是这本书所诠释的“活着”吧。
我们理应珍惜所拥有的一切,因为所谓的悲剧,便是将所有的幸福和快乐撕碎,再展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