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北电厂 袁亚
什么是劳动生产率和全员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劳动生产率水平可以用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来表示,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劳动生产率就越高;也可以用生产单
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越少,劳动生产率就越高。
以上是针对劳动者个体而言的概念,作为一个企业,每天有若干劳动者同时从事着不同的工作,有的工作与生产的产品直接相关,有的工作尤其是管理性的工作并不能很直观地反映出与产品的线性关系,这就需要了解全员劳动生产率的概念。
全员劳动生产率,是指根据产品的价值量指标计算的平均每一个从业人员在单位时间内的产品生产量,是考核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是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表现。全员劳动生产率是将工业企业的工业增加值除以同一时期全部从业人员的平均人数来计算的,计算公式为: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全员劳动生产总值)/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工业增加值(全员劳动生产总值)=本年营业利润+政府补助+本年应付职工薪酬发生数(劳动者报酬)+本年计提的累计折旧+本年应交税费-本年应交企业所得税。
为什么要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
从劳动者角度看,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提高劳动者报酬。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劳动者可以在同样的工作时间内生产更多的商品,如果企业采取计件方式核算薪酬,将会直接增加劳动者报酬。对于采用其他方式核算薪酬的企业,在正常情况下,产品产量增加会带来企业收入增加和效益提高,企业的经营成果要由全体劳动者分享,或多或少会促进劳动者报酬的增长。
从企业角度看,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存在的意义是盈利,提高盈利水平简单说就是增加收入和降低成本两个途径,其中增加收入有赖于产品产销量增加和产品销售单价增长。国际及国内经济环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现有竞争者的竞争状况、潜在进入者威胁、替代品等都会对产品销售单价造成影响,基本属于企业不可控的外部因素。劳动生产率提高增加单位时间内的产品产量,导致企业总体产销量增加,单位产品上分摊的固定成本会降低,单位产品成本会降低,这种成本优势可以为企业创造价格竞争优势。
从社会角度看,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劳动生产率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劳动者素质的普遍提高,国家从廉价劳动力富余的“人口红利”时代走向能够产生高附加值的“人才红利”时代,将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意味着有更多物美价廉的商品可以供给给消费者,满足消费者多样的需求。同时,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生产效率提高,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
全员劳动生产率是一个比值,分子和分母的变动都会引起该比值的变化,理论计算时可以假设其中一个变动而另一个保持不变,但现实中分子和分母都在变动,给该指标的预测增加了难度。
分子里面的折旧和职工薪酬都是营业利润的减项,三个因素互相影响,需要权衡计算以后才能作出判断。应交税费是根据收入、利润等指标,按照税法有关规定计算出来的,收入多、利润多并不一定意味着应交税金就多。职工薪酬由上级单位下达,非各单位可以掌控。排除掉应交税费和职工薪酬,提高劳动生产率大致可以通过三种途径实现。
通过减员来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平均从业人员是分母,理论上分母值越小,分数值越大。但要注意人员应保有最低限额,不可能无限制减少。一要对企业全部岗位设置进行系统梳理,检查是否有重复设置的岗位、是否有可以合并从而减少总数的岗位、是否有因工作内容变化而不需要继续设置的岗位等情况。二是对岗位人员配置进行系统梳理,核实各岗位工作量,检查是否有一岗多人、尸位素餐等情况,人员素质与岗位是否匹配等,前两项措施至少每年要进行一次。三是持续不断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全员素质,先培养专业型人才,然后从其中择优培养成复合型人才,一人多岗,实现企业高速运转。四是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可以较低的外包费用来替代较高的人工成本实现总成本的降低,同时将替换出来的人用于更适合的岗位,实现人尽其才,在不增加职工总数的情况下实现效率提高。
通过增加营业利润来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总的来说就是增收节支一个途径。财务报表中将折旧和职工薪酬分类为固定资产,意味着这两项成本相对来说不会随着产量的变动而变动,在折旧和职工薪酬金额确定的情况下,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无疑会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的数值。可以通过在成本变动幅度不大的情况下,提高单位产量的利润;在成本出现增幅的情况下,收入的增幅超过成本的增幅,以弥补成本增加的不利影响等措施实现。
要对收入和成本进行分类管控,按照可控与不可控进行分类,重点关注可控部分,这部分是可以通过单位全体人员的努力而改善指标值的。可控成本可以细分为与产量指标相关的变动部分和与产量无关的固定部分。对可控指标还要进一步确定,是按年、按季度还是按月进行控制?是控制金额还是控制比率?由哪个部门进行控制,如何与部门的绩效挂钩等情况。
通过机械化、自动化生产来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一般来说,设备购置得多,固定资产折旧就多,但要结合企业自身情况找到与人力劳动的平衡点,过犹不及。一是要权衡好成本收益,机械化生产尤其是自动化生产可以减少人员投入,提高生产效率。但是随着技术不断升级换代,专业设备的价格也在不断提高,是投入设备还是增加人工需要通过计算得出结论,成本效益是首先要考虑的,还要综合考虑安全管理难度等因素。二是统筹安排设备更新改造时间。想要一次性全部换成最新技术的设备不现实,况且任何在当时看来是最先进的技术都会被后面更先进的技术替代,应采取逐步替换的方式,优先考虑对生产效率影响大的设备换型。三是加强对现有设备的维护,减少设备故障率,综合考虑修理和更换之间的成本,这对设备检修人员的要求很高,对每台设备都要有详细的台账记录运行工况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