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电厂 程荣黔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延安,这座黄土高原上的小城,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踏上这片红色热土,穿梭于杨家岭的窑洞、枣园的院落、王家坪的旧址之间,我不仅完成了一次地理空间的旅行,更经历了一场深刻的精神洗礼。延安以其独特的历史厚重感和精神感召力,让每一位来访者都能触摸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感受到红色基因穿越时空的永恒力量。
行走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内,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件件朴素的实物、一段段珍贵的影像,将那段艰苦卓绝却又激情燃烧的岁月生动再现。毛泽东穿着打补丁的裤子给抗大学员讲课,周恩来使用过的纺车,朱德种过的菜地……这些实物见证着延安时期共产党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在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环境下,革命先辈们住窑洞、吃小米、穿粗布,却创造了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理论成果,培育了光耀后世的延安精神。这种强烈反差令人深思: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们在如此艰苦条件下仍能保持昂扬斗志?答案就镌刻在延安的每一寸土地上——是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本次培训最鲜明的特色在于其沉浸式、体验式的教育方式。在枣园革命旧址,我看着那台老式纺车,体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南泥湾精神;在抗大纪念馆,我站在当年的教室遗址前,仿佛听到“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回响;在张思德纪念碑前,重温《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了更真切的体会。这种身临其境的教育远比书本上的文字更有感染力,它让抽象的革命精神变得可感可知,让历史的教诲直抵心灵。特别是看到一批批年轻人前来参观,讲解员指着实物讲述当年的故事,年轻一代认真聆听的场景,更让人感受到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生动画面。
延安精神在新时代展现出历久弥新的价值。当今中国,物质条件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延安精神所蕴含的艰苦奋斗作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依然是党员干部不可或缺的精神钙质。在延安学习期间,我注意到当地将红色资源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开发出“红色旅游+生态农业”“红色教育+民俗体验”等创新模式,使革命老区焕发新生机。这正体现了延安精神的现实指导意义——既坚守本色,又与时俱进;既传承精神,又创新发展。延安精神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推动当代实践的动力源。
本次培训不同于一般的学习研讨,它是一场心灵的朝圣,一次精神的寻根。离开延安时,宝塔山的身影渐行渐远,但心中的信仰之塔却愈发清晰。我深刻认识到,延安精神不是过去时,而是现在时和将来时;红色基因不仅要保存在纪念馆里,更要融入我们的血脉中。作为新时代的见证者和建设者,我们应当把延安之行汲取的精神力量转化为实干担当的行动自觉,让红色基因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绽放时代光芒。
这次培训,让我找到了精神的坐标和力量的源泉。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回望延安这片精神高地,我们更加坚信:只要传承好红色基因,弘扬好延安精神,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实现不了的梦想。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必将照亮我们前行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