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北水电厂 魏红
在山川纵横交错,喀斯特地貌广布的黔北大地,黔北水电厂的9座电站如同绿色明珠,串起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共赢之路。在这里,生态流量泄放构筑起江河的“生命通道”,智能化改造激活老电站的华丽转变,安全达标筑牢能源供应的“稳定器”。作为央企,他们以“双碳”目标为指引,将中小水电的“小而美”融入贵州高质量发展的“大格局”。
清晨的高生电站下游河道,清澈的水流裹挟着晨雾奔涌向前,电子屏上实时跳动的生态流量数据显示:当前泄放流量达6.98立方米/秒,远超多年平均流量10%的基准值。这组数据的背后,是黔北水电厂构建的“技术+制度”双重保障体系。2021年起,公司以初设报告为依据,为管理所辖电站科学核定生态流量泄放值,将其纳入核心运行指标;2022年通过公开招标,在各电站安装智能泄放装置及监测设备,数据实时接入水利部监管平台,实现“泄放—监测—调控”全流程数字化闭环管理。
在水生生物保护的“战场”上,黔北水电厂打出“栖息地保护+增殖放流+生态补偿”组合拳。2021-2024年,石垭子、高生、漾头、天生桥、七里塘等电站累计放流鱼苗百万余尾,涵盖本地珍稀及经济鱼类,有效修复流域生物链。其中漾头电站创新建成集运鱼系统,在完成省级验收后主动转为“增殖放流”模式,构建起“设施保障+主动补偿”的立体化保护体系。2021年,公司所辖7座小水电站中6座获评“国家绿色小水电示范电站”,成为行业绿色发展的标杆。这份荣誉的背后,是黔北水电厂对“生态优先”的坚守与执着。
在漾头电站大坝施工现场,数台长臂机械正进行混凝土浇筑,这里曾是“二类坝”整改的核心区域。2023年,公司针对表孔溢流安全隐患实施“定向爆破+预应力锚固”技术,历经180天攻坚,成功摘除“二类坝”帽子,迎来水利部的最终验收。这只是黔北水电厂大坝安全管理的一个缩影。石垭子电站通过国家能源局“甲级”大坝安全注册,落脚河电站获评“一类坝”,安全等级达行业顶尖水平;高生电站启动首次大坝安全定检,8座电站完成输水系统安全鉴定,实现“隐患清零”。
落脚河电站的蜕变,是黔北水电厂智能化升级的生动注脚。这座曾依赖11人值守的老电站,如今仅需5人远程监控,智能巡检系统将人工巡检时间从3小时压缩至10分钟,自动识别设备缺陷的准确率达98%,实现“无人值班、少人值守、关门运行”目标,被员工亲切称为“24小时不闭眼的智慧大脑”。
智能化改造的核心是“减员增效+本质安全”双提升。通过智能化系统集成,电站设备状态实时监控、故障预警及远程控制能力大幅增强,在减员增效的同时,构建了“数字化、少人化、本质安全化”的新型运营模式,这些创新不仅推动企业内部“存量提质”,更形成可推广的“金元方案”。
站在新的起点,黔北水电厂正以“绿色、创新、融合”的理念,向智慧能源等领域进军,为贵州“四区一高地”建设注入澎湃动能。当清洁能源的电流穿越重重大山,照亮苗乡侗寨的灯火,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座电站的转型升级,更是央企践行“国之大者”的责任担当——在绿水青山间,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