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北电厂 何漂
清晨,当班组长将磨机项目的监管任务交到我手中时,我望着#3机组里巍然矗立的磨煤机,内心既忐忑又充满期待。作为临时顶岗的监管人员,我深知这个岗位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足够的脚力去丈量每一个作业节点。两天下来,手环上累计的六万步数字,不仅记录着我在磨机区域内外的穿梭轨迹,更镌刻着这场特殊监管之旅带来的成长印记。
首日的朝阳刚染红#3机组的屋顶,我便踏入了D磨煤机的作业现场。热风箱进位作为当日首个重要工序,需要同时协调起重机械与施工人员的精准配合。我紧跟在宇迪公司技术主管张工身旁,看他手持激光测距仪,在设备基座与安装位置间来回测量。“热风箱的轴心线偏差必须控制在0.5mm以内,否则后期密封系统会出现泄漏风险。”张工边说边指导工人调整手拉葫芦的拉紧程度。
转场至绞龙中心找正环节,大罐内支撑环处已架起垂直手拉葫芦和水平液压千斤顶。负责人陈工正通过手拉葫芦的拉力与千斤顶的顶力微调设备姿态,我注意到他每隔5分钟就会复核一次中心数据。“支撑环上下左右四点至大罐边缘距离需实时同步调整,这是保证找正精度的关键。”他向我展示记录本上密密麻麻的各点距离对照表。这种将理论参数转化为现场操作标准的实践智慧,让我对“纸上得来终觉浅”有了更深体会。在验收环节,我发现误差不超过3mm,让人感叹劳动人民的智慧终会让人叹服。
午后转战磨机传动小齿轮轴承顶隙调整时,突发状况不期而至。在第一次压铅丝验收环节,我发现现场作业人员将传动小齿轮与轴承座装配反,我要求重新装配再压铅丝测数据。第二次压铅丝时发现推力端数据异常,水平两端误差超0.2mm,甚至比轴承顶部数据更大,然而根据推理端轴承处存在轻微跑外圈情况可以判断顶部数据必定大于水平,于是要求进行第三次测量,最终得到了准确的在推理端轴承上部加0.15mm垫子和膨胀端加0.1mm垫子。这个插曲让我深刻认识到:越是标准化的装配流程,越需要保持如履薄冰的谨慎。
次日转战A磨煤机膨胀端绞龙进位作业。结合以往经验,采用“推力端拉进法”替代传统就地拆除检修法。此方法的优势在于:一是不用拆除膨胀端的热风箱,膨胀端的热风箱拆除比推理端更加复杂耗时,节约了最少两个班的工作时间;二是膨胀端就地检修会影响现场的文明卫生,让磨机区域看起来脏乱差以及交叉作业可能产生危险。因而“推力端拉近法”成为我厂如今检修磨煤机膨胀端绞龙的主要方式。
两天的监管历程中,我随身携带的笔记本记满了47条现场笔记:从热风箱定位的“三点一线”法则,到传动小齿轮轴承顶隙调整的细致入微;从绞龙找正的实时测量同步校正技巧,到新型工艺替代传统工艺的检修流程。这些带着机油气息的实战经验,远比教科书上的公式更令人印象深刻。
夕阳西下时,我站在#2、3炉间平台回望这两天的足迹。三万步的日行记录,丈量出的不仅是厂区设备的物理距离,更是从书本到实践的知识跨度。那些沾满煤粉的安全帽、泛着金属光泽的工具箱、技术工人布满老茧的双手,共同构筑起工业现场最生动的课堂。这场特殊的监管之旅,让我懂得真正的工程技术,永远镌刻在螺栓的扭矩里,流淌在液压管的脉动中,闪耀在每一个精准到微米的测量数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