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园电厂 张明
《三国演义》这部名著,相信很多人都看过。这部书的故事情节对很多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人物形象的刻画可谓特点鲜明栩栩如生:曹操的雄才大略而又奸诈狠毒,被人们称为奸雄;关羽赤胆忠心、忠义为先、勇猛无敌但却因骄傲自负而败走麦城;张飞粗中有细有勇有谋却因性格乖张暴虐最终做了部下的刀下之鬼。可以这样说,《三国演义》中的诸多人物形象都得到了读者的普遍认可,这在我以前读这部名著时也是这样的认识。然而,最近和孩子一起再读这部书,对作为后主的刘禅我却有了不同的看法,各位看官听我一一道来。
刘禅,就是赵子龙在百万曹军中奋力救出来的阿斗,他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一个平庸之极、懦弱无能的典型,因为他被冠以“扶不起的阿斗”的“光荣称号”;蜀国在他手上灭亡,作为亡国奴的刘禅还“乐不思蜀”,这对于刘禅来说是不公平的。不信?我们换个角度来看。
读过《出师表》的人都知道,在这篇奏折是诸葛先生作为臣子向君王上奏的建议。全文言辞恳切、情感真挚,展现了诸葛亮一片忠诚为国之心和对刘禅的寄予厚望殷切期盼。然而,仔细品读,你又会发现这篇奏折完全就是长辈对晚辈教导的口吻。在诸葛先生看来,刘禅就是自己的一个后生晚辈,要出征了生怕自己不在刘禅管不好朝政而放心不下。也许就是这份《出师表》坐实了刘禅“扶不起的阿斗”这一“美名”。从《出师表》也可以看出,刘禅在诸葛先生在世期间是没有什么实权的,只能听从诸葛先生的安排,叫他往东绝没有胆子向西。
再来看阿斗的“乐不思蜀”。当时的蜀国已经灭亡,蜀汉的君臣都被司马昭赶到了洛阳。司马昭故意安排蜀国歌舞,目的就是试探。如刘禅稍有表露故国之念,不但会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还会波及那些蜀汉旧臣。刘禅的“此间乐,不思蜀”完全是为了自保的无奈之举,既有保全蜀汉旧臣的现实考量,也包含了对蜀地民众的隐忍保护。也许,在今天的许多人看来,刘禅没有民族气节,做不到“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当时的三国不过是不同的封建势力政权割据,不过是汉朝末期朝政腐败被三分天下而已,这和晚清时期的帝国列强侵略和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的恶行自不可相提并论。
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刘禅是这样说的:“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昬闇之后”。这是对刘禅一生中的功过最中肯的评价,由此可以看出刘禅并非是完全无能之辈。刘禅在位期间,虽然前期受制于诸葛亮几乎没有自主权,但在孔明先生离世后也展现了一定的政治智慧和统治能力。他注重内政管理,重振朝纲,削弱了诸葛亮派系的力量平衡各派势力,增强皇权集中,发展了蜀汉的农业,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他还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三国演义》之所以被列为四大名著之一,是具有深刻意义和内涵的。这部名著深刻的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其权谋文化,忠义观念已经深深的融入了国民性格。但对于人物的塑造存在“脸谱化”的倾向,鲁迅先生“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的评语足以说明,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国时结合了《三国志》做了较为中肯的评价。通过再次品读这部名著,使我有了新的认识,这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来说都是不无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