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链公司 何彦酉
今年六月,我揣着刚毕业的新鲜劲儿,走进了贵州金元绿链公司的大门。来之前,我就知道公司的绿电交通业务搞得火热,是跟着“双碳”目标跑、跟着“电动贵州”政策干的新产业——课本里学的“绿色转型”就藏在这些方方正正的充换电站里,藏在师傅不用再闻柴油味的驾驶室里。学了那么多年关于新能源的知识,这不就是我梦寐以求的平台吗?我想在这里写下我与绿电交通的“新”故事。
入职第一天,办公室墙上的地图勾住了我。这不是普通的地图,上面插满了小红旗,密密麻麻的——前辈笑着说:“这是咱们建成的充换电智慧场站,遵义、毕节等重要物流区域的要道都有,甚至在山东也有我们的项目。”我凑近数,手指划过一个个地名,一个、两个、三个......心里默默想着:“这每面小红旗下,都是一群人抢时间建站、跑审批、接电源的故事”,心底不由得热乎起来:“说不定在不远的将来,我参与选址、规划的充换电站,也会变成小红旗插在这儿,到时候再看这张图,那成就感,该有多踏实。”
公司给新员工安排了“理论+实践”的培训,一点不含糊。听前辈们讲业务,我才发现,绿色交通远不止建几个充换电站,这里面的“新”东西,让我这个科班生都觉得“打开了新世界”。
四楼的智慧智慧物流供应链平台,给充换电站、电动重卡搭了个“超级服务网”,连接上中下游的企业。最让我觉得贴心的是驾驶员师傅用的APP——打开就能看到哪个场站有空位、电价多少,跑一趟活儿,一个月内就能快速结算收钱,不用等。师傅们跑车本来就很辛苦,只有把这些麻烦事捋顺了,他们才能更安心驾驶电动重卡。
还有“无人智慧场站”,它不用一直有人盯着,后台就能远程看着设备安全,还能管着电池从新到旧的整个“生命周期”——电池衰减了、温度高了,系统早早就提醒,比人盯着还靠谱,运营成本也低了不少。
我尤其对“虚拟电厂”这个词感兴趣。充换电站不光能给车充电,还能当“储能站”用。电网用电紧张的时候,它能帮忙“扛一扛”。用电闲的时候,又能把电存起来,既帮了电网,还能增加收益。
“5G数字孪生技术”极为先进。在电脑上就能实时看见建模后的每个智慧场站的实时运行情况,电池健康不健康、还剩多少电、在哪儿跑着,都看得清清楚楚。就像给每个智慧场站、每块动力电池装了“千里眼”,管理起来又快又准。
光听理论不过瘾,跟着前辈跑现场才叫开眼界。去到公司刚建成投运的清镇卫城充换电站,老远就看见一个白色的换电站箱体,像个“能量堡垒”,两边各安放数个大功率双枪直流充电桩。当我亲眼目睹电流从充电桩流入电动重卡,换电舱内的机械臂对一块块巨大的电池进行吊装更换时,我才明白什么叫做新能源“重器”——不用高大上的口号,就靠一个个场站、一根根电缆,把“绿色”实实在在送进运输的血脉里。
作为一名“新锐”的我,每当遇到不懂的问题就抱着笔记本向前辈们请教:要先把电气原理、电力系统这些底子打牢,时刻关注行业前沿动态和趋势,学习创新技术及商业模式,培养管理能力。国家电投是清洁能源装机世界第一的央企,贵州金元新能源装机全省第一,咱们绿链公司就是要跟着这股劲儿,把“电动贵州”的骨架搭稳,充换电站装机规模继续保持全省第一,致力于打造成为绿电交通龙头企业。
绿电交通的“新”故事,是贵州金元践行“双碳”使命的生动注脚,是绿链公司扎根“电动贵州”的实干答卷。我愿做这故事里的一颗小齿轮,跟着前辈们的脚印,把充换电站的红旗插得更多更远,让绿色货运的脉络在黔贵大地延伸,这既是能源央企的责任与担当,也是我们这代新能源人的接力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