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北电厂 李光伦
以爱为炬,照见平凡与伟大的征途,参观南仁东纪念馆、走进麻怀村隧道的那段行程,没有华丽辞藻可堆砌,却在心底烙下了最滚烫的印记。起初总觉犹豫,南仁东与邓迎香的故事早已被无数人书写、歌颂,似乎再添一笔都是多余。可当邓迎香那句“为了爱”轻轻落下时,所有顾虑都烟消云散——这份从平凡人心中流淌出的真挚,值得被一次次回望,一次次诉说。
初见邓迎香的故事,是麻怀村那道被凿穿的山壁:为了深爱的丈夫,她不顾父母反对,嫁进彼时贫瘠闭塞的小山村;为了夭折的孩子、为了不让更多家庭承受“山路阻生死”的痛,她扛起钢钎,要在悬崖峭壁间凿出一条“生路”;后来丈夫离世,年轻的她本可带着孩子离开这片苦地,可望着村民期盼的眼神、摸着脚下滚烫的土地,她还是选择留下——“爱孩子,爱这片土”,就这么简单的念头,支撑她带领村民一锤一钎,花了13年时间,把“不可能”凿成了“通途”。
再读南仁东的故事,是“中国天眼”那口仰望星空的“大锅”,国外300倍的高薪抵不过他对祖国的牵挂。“要建就建世界最大、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为了这个念头,他带着团队翻山越岭,在贵州的深山里“追星”22年——从选址、设计到建设,每一个细节都亲力亲为,哪怕身患重病,也始终守在工地。他说“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这份对家国的“大爱”,最终让中国在射电天文领域,拥有了仰望宇宙的“火眼金睛”。
有人说,邓迎香的“爱”是“小爱”,爱一人、一户、一村;南仁东的“爱”是“大爱”,爱祖国、爱科学、爱人类的星空理想。可当你站在麻怀隧道里触摸粗糙的岩壁,站在“天眼”脚下仰望深邃的星空,会发现这份“爱”本无大小——都是为了心中珍视的人与事,甘愿付出所有的执着,都是在认清前路艰难后,依然选择坚守的勇气。
参观时听讲解员说起,南仁东的脾气、邓迎香的性格,都带着鲜明的个人色彩,我们或许学不来。但那份藏在他们行动背后的“爱”,却值得我们每个人拾起。作为黔北电厂的一员,这份“爱”可以是对家庭的责任,是时刻挂念着自己的安全是对小家的守护;可以是对班组的热忱,是巡检时多走的一步路、细查的一个缺陷;可以是对电厂、对金元集团、对国家电投的担当,是面对任务时不推诿、面对挑战时不退缩;更可以是对祖国与党的赤诚,是在平凡岗位上把每一件小事做好,让电流稳稳点亮万家灯火。
从麻怀村的隧道到“天眼”的圈梁,从邓迎香的钢钎到南仁东的图纸,“爱”从来都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因为爱,所以选择坚守;因为爱,所以敢于担当;因为爱,所以能在平凡的日子里,走出属于自己的不凡征途。而我们,也终将在这份“爱”的指引下,守住初心,扛好使命,把每一份力量,都融入脚下的土地、融入心中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