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电厂 陈舒舒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点题、亲自部署、亲自指导的重大改革,是党和国家一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决策部署。
近年来,黔西电厂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精神,紧紧围绕企业高质量转型发展目标,特别是被确定为毕节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第一批试点单位以来,该厂高度重视、精心布局,强化产改工作顶层设计和高位推动,全力构建产业工人发展成长机制和产业工人素质提升工作体系,产业工人综合素质明显提升,职业发展通路更为宽广,主人翁地位持续巩固,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更加浓厚。
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中,黔西电厂着力破解产业工人职业发展障碍,坚持思想引领、拓展职业发展通道、科学精准维权三项举措,提升产业工人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主人翁地位,增强了产业工人的职业自豪感。
坚持在党建引领中铸魂,提高产业工人政治地位
为加强和改进产业工人队伍思想政治建设,企业积极探索和研究职工思想发展动态,打造“三大平台”,促进职工队伍政治站位不断提高、理论修养持续增强、政治信念更加坚定。
“党建引领”坚定信念。坚持“党建带工建、工建促产改”,切实加强党对群团组织的领导,建立基层党支部7个,2021年以来,发展党员53人,其中工人党员比例占比92.9%;组织产业工人党员立足岗位开展“党员身边无事故”“党员攻关”“党员责任区”“党员师带徒”等主题实践活动,带领产业工人党员争当安全生产能手、创新创效模范。

“宣教活动”营造良好氛围。推进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党的十九大精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时事形势的教育进现场、进班组、进岗位。以“工人讲习所”等多种形式,开展了36场次宣讲,团结和引领产业工人队伍听党话、跟党走,充分发挥宣传舆论阵地作用。该厂开设工人的先进事迹宣传微信推送专栏“每周一星”,推送18期;在各级媒体刊发产业工人先进事迹53篇,营造了崇尚劳动、崇尚技能的良好氛围。
“劳模精神”激发奋进动力,大力开展“劳模评选活动”。近年来,企业涌现出一批先进模范人物,其中,荣获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1人、贵州省“最美劳动者”6人、黔西市劳模1人;加大劳模精神宣传,厂区设置星光大道,加大对企业各级劳模、工匠、“金牌工人”等荣誉的表彰宣传;先后组织60余名劳模先进个人进行疗休养,让劳模先进有自豪感、荣誉感。
坚持拓展职业发展通道,提高产业工人社会地位
为促进产业工人发展,拓宽产业工人职业发展通路。黔西电厂将技能人才队伍按照职业发展“三通道”进行建设,即经营管理通道、专业技术通道、操作技能通道,实施“阶梯型”等级晋升路径,创新职业发展通道的同时,优化薪酬配套体系,突出员工价值体现,进一步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有效实现员工职业发展规划。近年来,在高阶岗位认证中,2人评聘为专家、5人评聘为部门副主任师、1人评聘为技能大师、2人评聘为技能师。

坚持科学精准维权,保证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
黔西电厂坚持实施“三项行动”满足职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目标,提升职工获得感、幸福感和归属感。
实施科学维护合法权益行动。一是深入推进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工作措施,依法保障产业工人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二是依法推进产业工人队伍职业教育,依法依规用足用好职工教育经费;三是通过职工代表巡视,持续加强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的监督管理工作,切实维护产业工人的安全健康权益。
实施提升职工生活品质行动。一是补强“生活线”。因地制宜打造综合性文体活动阵地,升级了职工活动中心多功能厅、亲子活动室、健身房等文体娱乐场馆,厂区修建了职工之家,配置了书画室、茶艺室等。为女职工建设了“巾帼工坊”,定期开展读书分享、插花等活动。形成生活区有馆、厂区有场、现场有室的文体阵地矩阵,让职工安心工作、舒心生活;二是完善帮扶机制。建立困难职工档案、困难女工档案,累计救助各类困难职工100余万人次;积极开展特重病救助,救助7人次,发放救助资金7.8万元。连续四年开展“小候鸟”夏令营,管理子女42人次,为女职工解决后顾之忧。在职工之家建设“母婴室”,彰显对女职工的人文关怀。
实施“线上线下协同”职工诉求服务行动。一是通过“电投壹”APP建立职工SPIC家园群,确定家园群管理员和合理化建议联络员,解决共性的、复杂的诉求;二是企业内开设“码上说、马上办”平台,解决企业职工的普遍诉求;三是在一线部门、班组建立工会小组32个,由工会小组长牵头,了解职工对具体业务和后勤保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2022年以来,认真落实“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累计完成实事项目42余项,重点帮助协调职工子女入学等职工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