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北电厂 程士涵
“虚无主义不是对生命的否定,而是对生命的二次确认——确认了它的无意义却依然选择继续呼吸。”
书中最戳中我的,是作者对当代人“无痛虚无”的精准描述。我们早已习惯了在朋友圈点赞却不关心朋友近况,习惯了用“哈哈哈”掩盖对话的苍白,习惯了用“躺平”合理化内心的麻木。就像那个投了600份简历杳无音信的年轻人,最终用“至少我还活着”来安慰自己——这何尝不是一种新型的生存策略?
作者用“工作僵尸化”这个词刺破了我们的伪装。在格子间里敲击键盘的八小时,在流水线上重复动作的日夜,我们像被抽走灵魂的躯壳,用“努力搬砖”的自我催眠代替对意义的追问。这种将生活压缩成生存的行为,反而成了对抗虚无的盾牌。
书中关于现代技术的分析令人脊背发凉。我们以为刷短视频是在放松,实则是主动跳进算法编织的温柔陷阱。每个15秒的刺激都在拉高快乐的阈值,就像书中说的:“当我们把拒绝别人简化为向左滑动屏幕时,连残忍都变得像游戏般轻松。” 这种“无痛伤害”的体验,让我们在虚拟世界越陷越深,却离真实的情感共鸣越来越远。
最讽刺的是,那些标榜“治愈焦虑”的内容,反而成了喂养虚无的饲料。当我们在深夜看完一百条励志视频,关掉手机后的空虚感比刷屏前更重——这就像用甜食充饥,短暂的饱腹感后是更汹涌的饥饿。
但格尔茨没有止步于揭露荒诞。书中那个卖煎饼大叔的故事让我豁然开朗:二十年如一日地重复摊饼动作,在哲学家眼里可能是虚无的写照,但大叔却说“每个煎饼摊得金黄就是意思”。这种朴素的坚持,恰恰印证了作者的观点——对抗虚无不需要宏大的意义,而是要在重复中创造属于自己的节奏。
这些看似无用的瞬间,却让我触摸到了存在本身的温度。就像书中所说:“当我们停止用意义绑架生活,真正的自由才刚开始。”
突然明白加缪为什么说“登上顶峰的斗争本身足以充实人的心灵”。现代人何尝不是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我们日复一日地对抗着工作的重复、人际的疏离、信息的轰炸。但或许正如格尔茨提醒的:重要的不是追问石头为何要推,而是在推石途中,记得为路边的野花驻足片刻。
这本书不是答案之书,而是一面镜子,照见我们如何在虚无的河流中泅渡。它告诉我:承认生活的荒诞不可耻,在荒诞中认真活着才是真正的勇气。“在确认生命无意义后依然选择好好吃早餐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这大概是我对这本书最深的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