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智慧能源公司 袁可欣昀
这是一场穿越千年黄沙与色彩的敦煌漫记。
早上八点半准时到达敦煌机场,走出机场大厅,迎面而来的是独属于西北的苍凉,黄沙戈壁之中,可以探寻的,是与家乡西南群山不同的辽阔意象。

招手乘车,直奔鸣沙山,公路两旁即是戈壁荒漠,远远不见尽头。进入敦煌市区,并无想象的荒凉,不似大城市CBD让人抬头仰望的繁华,却有宽敞洁净、绿树环绕的街道。整齐排列的栋栋矮楼间,斜斜地撒进几缕慵懒的阳光,给人以宁静的力量。
绿荫夹道,穿过城区,直通鸣沙山,远远便看见高的或更高的沙丘矗在路的尽头,阵阵的风扬起尘沙,沙丘这景变得忽明忽暗,看不真切了。

到达鸣沙山,只觉从前对沙漠的想象终于成为可触摸的现实?,黄沙的群山展现眼前,阳光洒下,群山泛着金黄的光,偶有翩翩的风带着团团的云路过,遮住一点点阳光,群山上又多出明灭的光影,曾经以为的荒凉无颜色,在此刻被浑然天成的灵动取代。
有驼主牵着或四峰或五峰骆驼组成的队伍从眼前走过,慢慢走入黄沙的深山,在金黄山峦的漫漫黄沙里,逐渐缩小成为一粒一粒的黑点,沙丘看起来却还是如此大的沙丘,恍惚间,模糊了距离,也模糊了时间。
于是我也翻上骆驼,进入沙漠,渐渐变小,待自疑已然小到一粒黄沙时,已经翻过一座接一座的新月形沙丘,站在半坡上,坡底是一汪泉,沙丘如凝固的金色浪涛环伺四周,风的指纹在波纹间游走,那一泓钴蓝蜷缩成弦月,像被烈日晒褪色的珐琅瓷片,这便到了月牙泉。坐在半坡上,望着那一汪泉,天色渐渐暗了,人渐渐多起来,月牙泉一圈的灯全亮起来,夜晚的沙漠,静谧而深沉。
鸣沙山几十公里开外,便是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的石窟——莫高窟。沙漠戈壁之间,这结合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的立体艺术石窟独立其间,它见证了古代丝绸之路上曾经发生过的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随着讲解员手中古朴的铜钥匙转动,斑驳的木门缓缓打开,从十六国时期至元代前后延续千年开凿的艺术宝库呈现眼前,敦煌壁画使用的矿物颜料,色彩鲜艳,沉稳的土黄到鲜艳的朱红,宁静的天蓝到神秘的石绿,搭配上细腻的笔触和画像的灵动神韵,近距离地看见这些曾经只能于互联网查看的壁画,不禁被这些色彩的巧妙所震撼。
洞窟内幽暗的光线下,千年前的色彩在电筒光束中苏醒。第257窟的《鹿王本生图》,九色鹿昂首立于壁画中央,线条如行云流水,鹿身斑斓的矿物颜料历经千年仍泛着柔和的珠光;踏入第45窟,盛唐的彩塑菩萨低眉含笑,衣袂褶皱间仿佛能触到丝绸的轻盈;第17窟——藏经洞,百年前数万卷经文典籍从这里重见天日,揭开了丝路文明交融的冰山一角。窟顶的飞天衣带当风,手持莲花凌空翩跹,朱砂与石绿在光影中流转,仿佛能听见琵琶与箜篌的余音穿越时空,在耳畔低吟。

从鸣沙山的连绵沙丘到月牙泉的静谧弦月,从驼铃声声的沙漠行旅到莫高窟的艺术震撼,西北大地不仅苍茫壮阔,更是灵秀非凡。历史的厚重与文明的璀璨在敦煌如一曲黄沙与色彩的交响乐中娓娓道来,在戈壁深处低诉着丝路千年的辉煌。这里既是自然的鬼斧神工,亦是人文的永恒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