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水电厂 熊振华
观看《南京照相馆》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走进影院时指尖莫名发凉。灯光暗下,《南京照相馆》的画面铺开,两小时的观影如一场穿越八十余年的历史对话,“牺牲” 与 “觉醒” 的印记,既刻在眼底,更沉进心底。
电影开场是令人窒息的灰暗:灰蒙蒙的天空压着南京城,日军坦克履带碾过青石板路,发出刺耳声响。街边商铺只剩焦黑木架,断墙上残破的春联纸屑混着尘土打转。废墟里孩子的啼哭刚响起,就被枪声掐断。字幕 “1937 年 12 月” 浮现,这不是虚构 —— 三十万同胞,六周内沦为刀下亡魂。银幕上的每片废墟、每声沉默,都在诉说民族最深的伤痛。
影片角色皆为普通人,这份 “普通” 让他们的选择更具穿透力。军人宋存义从一开始的装死保命,到后面为了照相馆众人的安危,单刀赴会,刺杀日军拥有高超冲洗照片技术用来替换苏柳昌的日本军官;照相馆老板老金,从一开始仅仅是想躲过去,到最后为了孩子,为了人民保护林毓秀和记录日寇暴行底片到安全区;还有苏柳昌,从一开始为了活命装疯卖傻,到最后为了林毓秀和老金断后,英勇就义。他们不是天生的英雄,只是在国破家亡时,选择了站着死,而非跪着生。
但最让我辗转反侧的,还是翻译官王广海。他出场时总是弓着背,对日军点头哈腰,教妻子给日本兵鞠躬,甚至让年幼的孩子给侵略者递糖果。他总觉得做良民就能活,可当他亲眼看见日军把婴儿像抛皮球一样摔死在地上,听见同胞临死前的惨叫时,那副谄媚的笑脸突然碎了。他开始偷偷帮助照相馆的众人,在日军搜捕照相馆众人时,当林毓秀被军官拉走准备施暴的时候,他最终站了出来和军官扭打到一起,最后被伊藤一枪打死,临死前伊藤啐了一口:“不过是条狗。”王广海的悲剧,恰恰戳中了一个残酷的真相:在豺狼面前,摇尾乞怜换不来怜悯,只会让对方觉得你更可欺。就像讲解员在息烽说的:“先烈们早就明白,跪着的人,永远没有资格谈生存。”这悲剧戳破真相:豺狼面前,摇尾乞怜换不来怜悯,正如息烽集中营讲解员所言:“跪着的人,没资格谈生存。”
走出影院,午后阳光虽亮,胸口却像压着巨石。同行同事低头无言,脚步声格外沉重。望着街边高楼、嬉闹的孩子、散步的老人,我忽然懂了和平的珍贵。这安稳,是 1937 年南京人不敢奢望的。它从不是凭空而来,是宋存义们用命拼的,是老金们用勇气守的,是无数先烈用信仰换的。
想起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墙上的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此前只觉沉重,如今才懂其分量:它不是要记恨,而是要铭记和平靠实力赢,尊严靠奋斗争。当年南京因国弱任人宰割,如今中国的安稳,正源于无数人拼搏、国家日渐强大。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既是历史见证者,更该是未来开创者。无需直面枪林弹雨,但可在岗位上为国家添力,科研者钻研技术,教育者传承精神,基层者服务群众…… 每份努力,都是告慰逝者的力量。
夕阳西下,我忆起电影结尾:林毓秀带着唯一救出长大的男婴站在人群中和人民观看罪人的审判,望着灰蒙天空,眼里却有光,用着老金给她留下的相机用快门记录下行刑的过程。这便是先烈的信仰 —— 身处黑暗仍信光明,愿付生命为后人铺就和平路。而我们,当带着这份信仰前行,让历史教训成动力,让民族精神永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