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北电厂 杨洋
“蜕变之路”那是一条我们亲手凿开的路。它始于荒芜,成于汗与力,最终蜿蜒伸展,像大地上一道沉默而坚实的印记。而我们,磐石小组的每一个人,也在这条路的尽头,遇见了不一样的自己。
名为“磐石”,却并非生而坚硬。我们最初面对的,是一块块沉默而倔强的巨石。它们庞然、完整,仿佛天生就要人望而却步。我们拿起铁锤,从最笨拙的蛮劲开始。一锤,又一锤。虎口震得发麻,石屑飞溅在灼热的空气里。单调,疲惫,激情像退潮般从握锤的手缝中流失。转折发生在某个无人留意的瞬间。郑焬说,是在某一次挥锤时,他忽然放空了自己,不再去想何时砸开,只是纯粹地感受石头传回的反作用力——“那一刻我懂了,我们不仅要握得住笔杆,也要耐得住寂寞、挥得动这沉甸甸的铁锤。”唐宇珩写下更诗意的体悟:烈日灼背,汗滴入土,可当裂缝终于绽开、顽石轰然瓦解的刹那,“心里像突然有风吹过旷野,坦荡又开阔。” 石头碎了,路才刚刚开始。 如何让遍野碎石成为通途?张宇焘带着我们俯身大地。护目镜后的眼睛,紧盯的是每一块石头的棱角与落点。我们浇水、敲击、填补,像匠人抚摸未完成的器物。一条小径就这样从无到有,从这头延伸到那头。张宇焘踩上去,听见碎响,他说那是踏实的声音。“石头是硬的,可一锤一锤敲下去、一块一块摆进去,倒像是把每个人的力气和心思,都种进了土里。” 而我们向下挖掘的旅程,更像一场向大地深处的探问。 铁锹之下并非总是松土,我们也遭遇了深眠的巨石--沉默、顽固,如现实世界中所有看不见的艰难。就在力量将尽时,老师们来了。王老师提着电镐破开僵局,郑老师、冯老师、李老师俯身搬运碎块,邓老师始终在场,汗和我们流在一处。没有口号,只有镐与锹的节奏,只有你扶着我递上的水、我接住你传来的工具。原来,“磐石”不只是一群人的名字,更是一群人站成彼此的支撑。龙仁飞蹲在终于挖成的深坑边,用手摩挲坑壁的坚硬,他说:“才明白,‘磐石’不是天生硬扛,而是一镐一镐凿掉虚浮,是你扶镐我递水的默契。” 路铺平了,坑挖好了,树终将立起。但我们知道,真正扎根生长的,是看不见的东西。田泽坤说,这份成果见证的是吃苦和团结,是比石头更可靠的精神财富。是的,我们从大地中学到的,最终长进了自己的生命里:坚毅不是不累,是累了也不撤手;扎实不是不取巧,是甘心不走捷径;厚重不是独力扛鼎,是相信身边伸来的每一双手。这条路如今静静地躺在那里,等待每一个行走其上的脚步。你走过,便与我们这一刻的努力重逢。而我们,也即将走向贵州金元更辽阔的天地,循前辈脚印,开自己的路途。 愿每一步,都仍像当初砸石、铺路、挖坑时一样——扎得深,走得稳,不空谈,不辜负。愿磐石之力,非止于名,而存于心、成于行、见证于时间。谨以此文,致敬每一位曾支持我们、并与我们同行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