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新能源公司 毕凯
影院的灯光亮起时,我盯着银幕上最后一组黑白镜头——731部队实验室的铁皮柜里,堆叠着带编号的人体组织标本,玻璃器皿里的液体泛着诡异的幽蓝。窗外的哈尔滨街头,卖馒头的中国百姓哼着小调走过,孩童追着纸鸢跑过青石板路。这两个重叠的画面像一把烧红的铁锥,刺穿了我所有的平静:当科技的齿轮被战争的野兽驱动,当"研究"二字沦为反人类的遮羞布,人类究竟能在欲望的深渊里滑向多远?
作为生技部一员,我每天都在与"数字"打交道。光伏板上跳跃的光子、风机叶片切割的气流、集控室跳动的数据曲线,这些曾让我热血沸腾的"符号",此刻突然有了重量。731部队的"科学家"们同样精通微生物学、病理学、冻伤实验,他们的论文写满了"突破性成果",却用活人做细菌培养基,用冻伤实验验证"武器有效性"。这让我惊觉:科技从来不是价值中立的工具,它的温度取决于掌握者的良知。
影片中,731部队为了测试"冻伤疗法",将囚犯的手臂暴露在零下30度的户外,直到皮肤发黑脱落;为了观察"感染过程",故意让健康人接触鼠疫杆菌,再用所谓的"治疗方案"记录死亡时间。这些"实验"的逻辑链条里,"人"被异化为可量化的参数,"生命"被简化为统计表格里的数字。这让我想起今年生产环保项目评估时,严禁各电站生活用水排放,必须需要通过污水处理装置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这虽然增加的生产成本,但是现在想来,这不正是科技伦理的微缩战场?当我们把"利润、效力"奉为圭臬时,是否也在不知不觉中复制着"将人工具化"的危险逻辑?
作为新能源行业的从业者,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铭记历史的警示。光伏板需要阳光,但更需要照见人性的光辉;风机需要风力,但更需要守住文明的底线。去年,我们在永仁建设光伏电站时,因为地势差异,组件最低端离地面高度不够,需要整改,虽然增加的调整费用,但是也符合复合型农光互补的要求。这让我明白:真正的科技进步,从来不是征服自然,而是学会与世界温柔对话。
走出影院时,"我望着天边的晚霞,风电场的白色叶片正在暮色中缓缓转动。731部队的暴行早已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但科技伦理的考题永远没有标准答案。作为生技部,我的职责不仅是让光伏更高效、风电更稳定,更要让每一项技术创新都带着人性的温度——就像当年那些在731实验室外挣扎的生命,他们用鲜血写下的教训不是"不要发展科技",而是"科技必须为生命服务"。
要实现永续发展,必须抓好生态文明建设,昨为新能源的践行者,我们要做的,是让风记得温暖,让光懂得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