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江水电厂 田一淞
2021年3月蒙江水电厂新能源启动部署会后,组建新能源开发专班的任务迫在眉睫。然而,从哪里寻找合适的人才,成为摆在面前的第一道难题。水电行业人才济济,但新能源领域在当时对许多人来说还相当陌生,既懂水电技术又了解新能源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稀缺。正当面临“无人可用”的紧要关头,周中杨、周慧、李志文、徐俊等人积极主动站出来,才终于将一支来自不同专业背景,怀揣共同梦想的队伍集结起来。
队伍刚组建,就面临着知识储备严重不足的困境。新能源技术日新月异,风电、光伏、储能等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规范与传统水电大相径庭。为了快速弥补知识短板,专班成员开启了“疯狂”的学习模式。他们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白天参加线上线下的专业培训课程,晚上挑灯夜战研读专业书籍和行业报告。遇到晦涩难懂的技术问题,大家围坐在一起激烈讨论,甚至争论得面红耳赤,只为找到最准确的答案。
紧接着,资源勘查工作全面展开。他们的足迹遍布周边的山区、荒漠和原野,去探寻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资源的踪迹。在一次前往偏远山区进行风能资源勘查时,山路崎岖难行,车辆在半途中抛锚,他们只能肩扛手提沉重的勘查设备,徒步数公里到达目的地。到达后又遭遇极端天气,狂风呼啸,飞沙走石,几乎让人站立不稳,但他们没有退缩,在狂风中艰难地调试设备,记录数据。
在新能源资源勘查的荒山野岭里,毒蛇是专班成员们不得不直面的“隐形挑战”。他们经常在山区遇到毒蛇,因此,特意请当地民户培训“野外避险课”,包里的急救包多了蛇药,脚步也练出了“轻踩慢探”的默契。再遇到毒蛇时,他们会用树枝轻扫前方草丛“打草惊蛇”,也会在露营地周围撒上一圈硫磺——这些藏在勘查记录背后的细节,是他们与自然博弈的“生存密码”。
如今说起那次遭遇,李志文会笑着调侃:“那条毒蛇算是给我上了新能源勘查的‘野外入门课’,让我明白咱们找的不仅是资源,更是人和自然共处的智慧。”而背包里的驱蛇粉,至今仍是他们每次进山的“标配伙伴”,见证着勘查路上的惊险与成长。
在与政府部门沟通协调获取项目开发许可和政策支持时,专班成员同样遭遇了重重阻碍。新能源项目审批涉及多个部门,手续繁琐复杂,政策要求也在不断变化。专班成员一次次往返于政府各部门之间,详细解释项目的规划和意义,应对各种质疑和询问。有时为了一个审批文件,需要反复修改申报材料,跑上十几次甚至几十次。有时为了一个项目进展,需要坐在马路上一边啃着干瘪的面包,一边敲打着笔记本电脑的按键。
2023年6月,在罗甸县朗顶村,一场绿色能源革命正在悄然上演。项目前期,测量工作就困难重重。由黄华、王国新、舒友能,左明喜、吴秀良等人组成的建设团队穿梭于崇山峻岭之间,只为找到最适宜的建站地点。他们要考虑光照时长、地形地貌、土地性质以及周边环境等诸多因素。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队员们背着沉重的设备,徒步丈量每一寸土地。在一次深入偏远山区的考察中,队员们遭遇了罕见的暴雨。山间小路瞬间变成了湍急的溪流,稍有不慎就有被冲走的危险。但他们没有退缩,相互扶持着,在泥泞中艰难前行,最终按时完成了该区域的勘查任务。
2023年11月,朗顶光伏电站正式开始建设。由于电站选址多在地形复杂的山区,交通极为不便。大型施工设备难以运达施工现场,材料运输也成了大难题。建设团队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创造性地采用了无人机载货的方式,将一块块光伏组件和建筑材料运送上山。在技术难题面前,建设团队同样毫不退缩。光伏电站建设涉及到电气、机械、自动化等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对于长期从事水电工作的他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团队成员们利用业余时间,刻苦学习光伏技术,积极向专家请教。
这座凝聚着他们心血和汗水的光伏电站,不仅为水电厂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也为地区的绿色能源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尽管前期困难重重,但他们从未有过一丝放弃的念头。他们凭借着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和对新能源事业的无限热忱,在荆棘中一步一步踏出了属于自己的绿色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