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北电厂 张友金
犹记破产分流那阵,前路如雾,职业方向轰然失焦,我曾在迷茫里辗转许久。直到公司给予了我们宝贵的分流机会,黔北电厂更以包容的姿态敞开大门,将我纳入这个暖意融融的集体——这份知遇之恩,不仅驱散了我对未来的惶惑,更让停滞的职业旅程,得以在检修岗位上重启新篇。
初接转岗通知时,我满心忐忑。作为与检修工作毫无交集的“门外汉”,指尖从未碰过扳手、量具,耳边也从未听过“刮瓦”“阀门研磨”这类专业术语。夜里辗转时总忍不住忧心:万一自己学东西慢,拖了后腿怎么办?万一辜负了电厂给的这唯一机会,又该何去何从?可这份焦虑,很快被电厂浓厚的“传帮带”氛围悄悄化解。
为让我们这批转岗人员尽快“上手”,厂领导反复打磨,制定了一套从“零”到“一”的脱产培训方案:从最基础的钳工锉削、起重吊装规范练起,指尖磨出薄茧也不肯停;到核心的轴瓦刮研,跟着老师一遍遍练习“刀花均匀、接触点达标”,直到手腕酸麻仍攥着刮刀琢磨;再到水泵、减速机、引风机等设备的“解剖式”教学,老师带着我们拆开部件讲原理,蹲在设备旁教拆装顺序,连螺栓紧固的力矩、密封垫更换的细节都一一叮嘱。更让我动容的是授课老师们——他们白天要完成现场检修任务,汗水浸透工装是常事,却仍挤出午休、下班后的时间备课,哪怕我们问的问题再基础,也会耐心讲解,从不说“没时间”“自己看”。直到让我们理清问题的关键,才拖着疲惫的脚步离开。
就这样,在老师的倾囊相授与自己的咬牙坚持里,我慢慢褪去了“怕学不会”的胆怯从拧螺栓都怕用力过猛,到能按规程完成阀门解体检修;从站在现场手足无措,到能跟着师傅搭手完成水泵拆装——那些曾让我焦虑的“难题”,都在一次次练习里变成了“拿手活”,心里的迷茫也渐渐被“想学会、能学会”的斗志填满。
往后的日子,我仍会抱着“空杯心态”扎在检修岗位上:把培训学到的理论嚼碎吃透,跟着班组多跑现场、多练实操,哪怕是拧一颗螺丝、测一次间隙,也力求精准规范。我想早日独当一面,用扎实的技能守住生产安全线——这既是对黔北电厂知遇之恩的回报,也是对自己职业新程的郑重承诺。愿以微末之力,伴电厂共赴新程,让这份“感恩”,在检修现场的每一次忙碌里,落地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