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北电厂 杨翰
1931年9月18日,沈阳柳条湖畔的一声炮响,撕开了中华民族最深重的苦难。今日,当防空警报再次响起,我们不仅是在缅怀历史,更是在叩问初心:新时代的央企人,该如何传承抗战精神,扛起时代重任?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抗联将士在零下40度的严寒中坚持斗争,杨靖宇将军牺牲时,胃里只有草根和棉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今天,能源安全就是我们的“新战场”。
在东北抗联曾经战斗过的土地上,我们建设的±800千伏扎鲁特-青州特高压工程正穿越茫茫林海。2022年寒冬,极寒天气导致用电负荷骤增,我们的党员突击队连续72小时驻守线路,确保“电不断、暖不熄”。正如抗联战士用生命守护国土,我们用责任守护光明。
抗战时期,八路军用“马背上的兵工厂”生产武器,没有机床就用锉刀手工打磨。今天,面对西方技术封锁,我们同样需要这种“宁折不弯”的气节。
某国外企业曾垄断高压直流换流阀技术,漫天要价。我们的科研团队立下军令状:“一定要搞出中国自己的!”历经400多个日夜攻关,最终实现国产化,成本降低约60%。正如当年地道战打破敌人封锁,今天我们以创新突破“卡脖子”。
1940年,赵一曼在就义前写下:“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信念,今天依然激励着我们。
在太行山深处,82岁的王大爷独居山村,过去靠煤油灯照明。我们实施“电亮乡村”工程,队员们肩扛手抬,把电杆架上海拔1800米的山顶。通电那天,王大爷拉着我们的手说:“这辈子终于能用上电灯了!”这盏灯,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
1945年,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预言: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今天,在新时代的“双碳”战场上,我们同样需要这种必胜信念。
我们在张家口建成全球首个±500千伏柔性直流电网,每年输送清洁电能140亿度,相当于植树7.5亿棵。当绿色电流沿着当年八路军挺进敌后的路线输送京津时,历史与现实在此刻交汇。
警报声渐渐消散,但记忆永不褪色。作为新时代央企人,我们承诺:
每一基铁塔,都是挺立的民族脊梁;
每一度绿电,都在书写新的中国故事;
每一名员工,都要做抗战精神的火种。
让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把伟大抗战精神转化为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磅礴力量,为民族复兴提供不竭的“光明动力”。先烈回眸应笑慰,擎旗自有后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