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北电厂 陈启坤
凌晨三点的集控室泛着白光,我翻看着汽机DCS盘上的各个画面,每个重要参数变化一单位都跟着揪心——这是火电厂运行人员的日常,没有聚光灯的舞台,只有仪表盘前千万次重复的凝视与坚守。
参数调整:在平衡中找最优解
电网的负荷随时在变,白天光伏风电大发,傍晚用电需求大,夜间负荷低,我们得跟着调整机组参数。比如汽轮机的进汽量、燃料的品质差异,每次调多少都得算清楚,眼睛盯着屏幕上的曲线,手在操作台上快速点击,生怕哪个参数调过了头,只为了让机组能够在不同的工况下达到最佳运行状态。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敏锐的感知,凭借丰富的经验和扎实的专业知识,精准把握调整的时机和幅度,确保机组在安全稳定的前提下,实现高效发电。
设备监控:每一个数字都是责任
厂房里汽轮机轰隆隆转着,高温蒸汽推动叶轮的声音像闷雷一样。我们的工作离不开密密麻麻的仪表盘,发电机的电压必须稳定在20±5%kV,频率变化在50±0.2Hz,轴承回油温度超过65℃就得警觉,主蒸汽压力每变化0.1MPa都会影响整个系统。这些数字不是冰冷的符号,是我们每天都要读懂的"设备健康日记",需要我们用指尖在操作盘上的一次又一次地轻点回应。
巡检路上:每一个步伐都有细节
每天穿梭在管道和设备之间,巡检路线熟得像回家的路。在错综复杂的厂房中,耳边是各种设备持续的轰鸣,空气中弥漫着机油和金属的味道。我们穿梭于各个设备之间,检查阀门有没有漏汽,螺栓有没有松动,润滑油位够不够,这些活儿看似琐碎,却容不得半点马虎,是保障设备安全运行的关键环节。厂房里的设备不会说话,全靠我们用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仪器测量,把隐患消灭在萌芽里。一旦发现问题,就需要迅速判断问题的严重程度,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设备稳定运行。
应急处理:每一秒钟都很关键
设备故障不会挑时间,辅机半夜突然故障、管道漏油漏水都是常事。记得去年二月的山火来得毫无征兆,集控照明突闪,双回线路跳闸的警报撕裂了厂房的寂静,我厂四台机组同时甩负荷的震动一下子从心底窜上来。全值人员立刻动起来:“大机转速开始下降,交流油泵联启正常”、“轴封汽压力维持不住,需要紧急破坏真空”、有人盯着汽包水位手动补水,有人联系检修到现场协助处理,有人提着板钩到就地开启阀门……从发生事故到恢复并网用了六七个小时,衣服被汗水浸透了又晒干,大家都累得说不出话,但看到机组重新稳定运行,就觉得值了。每一次这样的经历,都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应急处理能力的重要性,也让我们的团队在危机中变得更加默契和强大。
专业学习:边干边学是常态
初入岗位,面对众多复杂设备,我们带着好奇与紧张开启学习之旅。在实际操作汽轮机、锅炉、发电机等设备时,才逐渐明白参数的意义,比如风粉配比的改变直接决定燃烧效率与蒸汽温度的平衡,这是边干边学的初步积累。同时,这几年我厂引入了不少新技术,水解尿素区、暖风器改造等,为掌握这些,我们会利用业余时间去学习和研究,在工作中实践新知识,反过来又进一步深化理解。这种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学习再投入工作的循环,让我们能适应行业发展,确保火电厂安全稳定运行。
下班走出厂房,天边已经泛起蟹壳青,厂区路灯在晨雾里投下暖黄的光晕。这份工作没有太多高光时刻,就是每天重复着监控、巡检、调整,处理各种小问题、应对突发情况。但想到家里亮着的灯、医院的急诊室和商场的霓虹灯,都离不开我们守着的这些设备,就觉得这份平凡的工作挺有意义。也许别人看不到我们,但我们知道,每一次认真的操作,都是在给城市的光明充一次电,这就是运行人员无声的勋章。